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威信源於透明——代表委員熱議"環境民生"新概念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1日 14: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楚天金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楚天金報訊 “溫總理強調的‘環境民生’,讓人想起近年來發生的海上溢油、河流鎘污染、自來水異味等環境突發事件。”部分代表委員呼籲,環保事件處置應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信力,避免“捂蓋子”現象再次發生。

  處置遮遮掩掩難免丟人現眼

  今年2月3日,長江下游一座城市自來水出現異味。該市先是回應説“自來水氯氣超量”,時過三天,又改稱是“一艘貨輪涉嫌排放苯酚污染水源”。由於發佈信息不及時,且前後矛盾,導致城內和下游相鄰城市一些市民恐慌,搶購超市純凈水。“這是一次值得吸取的教訓。”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院長高抒委員説,應對環境突發事件,政府應摒棄遮遮掩掩的習慣做法,知道多少披露多少,“快報事實、慎報原因”,通過滾動披露來滿足百姓知情權。

  決策冒冒失失後果得不償失

  不久前,西南地區一河流發生重金屬污染事件,導致沿岸及下游一度吃水緊張。經查,原因是兩家企業的生産廢液匯集後,通過天然岩溶落水洞進入河流。“很多污染事件的責任表面是企業,但根子卻往往是地方部門。”上海交大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王曦委員説,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招商引資,根本不考慮環境承受力。“一些企業名為‘利稅大戶’實為‘排污大戶’,卻依然是政府的座上賓。事實上,治理污染的費用要比企業利稅多得多!”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從源頭上根治環境問題,關鍵要落實決策過程的透明化、科學化、民主化,防止“暗箱決策”。

  治理實實在在百姓踏踏實實

  兩會前夕,國務院同意發佈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其中增加了PM2.5監測指標。“上海公佈PM2.5數據後,空氣質量優良率將有所下降。”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説,“但這更符合市民的實際感受,也有利於形成‘倒逼機制’,推動上海環境治理。”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國家和一些城市面對PM2.5的開誠布公,是政府環境信息公開的表率,應當成為環境治理的常態。“事實證明,政府的坦誠反而讓群眾更踏實。”高抒委員説。

熱詞:

  • 環境資源法
  • 代表委員
  • 環境信息
  • 熱議
  • 環境治理
  • 環境問題
  • 透明度
  • 河流
  •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 鎘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