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是善事做了就不後悔”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9日 06: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傑青進校園與學生座談雷鋒精神

  本報訊 (記者伍仞 通訊員鐘秀平)“只要心裏是想社會好,想社會多些溫暖,就是要有雷鋒精神。”“只要做了善事,就是對社會有貢獻,不管內心的動機是什麼。”昨天下午,廣東廣雅中學舉行“對話傑青”座談會,邀請各行各業曾獲廣州市傑出青年榮譽的代表進校園,和學生們暢談對雷鋒精神的理解。

  在現場,有男生大膽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現在不少媒體都在評選‘百姓中的雷鋒’,可是這樣是否會助長了人們做好事的功利心?”曾獲廣州市首屆十大傑出青年之一的廣雅中學校長黃永光接過話題,他表示,學生提問讓自己想起了陳光標的慈善行為,並表示贊同後一名男生的觀點:“做善事的人,如果説有動機,也肯定不會是害人。”

  也有學生提出,自己在街上遇見乞討者,內心都會感到“糾結”:既覺得其可憐,又擔心其是騙子,或者如果把錢給了他,他可能本來有勞動能力的也會慢慢“墮落”成乞丐。對此,廣州市第11屆傑出青年、市公安局毒偵支隊青年民警雷虎認為:“幫助有困難的人時,不要考慮別人是不是騙你。是善事,做了就不後悔。”黃永光也表示:“行善的人都有一個前置條件:把人想得善。”

  有學生問,在“彭宇案”等事件中,媒體的報道是否有放大作用,使人們做好事時有種“恐懼感”,擔心好人反而沒好報?

  對此,廣州市第11屆傑出青年、本報機動部主任助理、記者邱瑞賢表示,中國的媒體發展到今天已非常專業,媒體人的責任是對社會進行客觀的記錄,而不是出了負面的事就不去報道。廣州日報是主流大報,報道中會注重輿論導向,很多媒體也在努力。出了負面的事,你會選擇完全不知道,還是想因為知道了而有所思考呢?

  邱瑞賢還説,不同年代的人對雷鋒精神的理解都有時代烙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的理解更多是大公無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的理解是助人為樂,發生了“彭宇案”、“小悅悅”事件,雷鋒精神在當今是否還有存在價值呢?我認為,正是因為這類事情的發生,更顯得雷鋒精神在現在的重要性,更説明現在應該重拾雷鋒精神。我們可以想想,是希望社會繼續冷漠下去,還是每個人把自己做好,用溫暖影響別人、推動社會前進呢?

熱詞:

  • 陳光標
  • 學生
  • 雷鋒精神
  • 恐懼感
  • 糾結
  • 做好事
  • 彭宇案
  • 做善事
  • 進校園
  • 廣東廣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