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視頻]“丫頭”劉玉蓮的一天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8日 04: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f026f7a6ab984b38a7d1c2035f9d7be0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記者 袁濤 報道)
  劉玉蓮,是一個不願對命運認輸的女人,在丈夫眼中她很倔強,很執著。
  劉玉蓮,是一位多維的母親,兒女小時候認為媽媽,她從不關心孩子;但是長大後,卻讀懂了媽媽,她是一個偉大的母親。
  46年來,劉玉蓮在拱拜灣村裏的角色一直沒有改變:衛生室的劉醫生,維族村民眼中的“好丫頭”。

  劉玉蓮的維族情緣

  1960年,劉玉蓮的父親從甘肅定西的老家帶著一家人投靠在新疆鐵路局工作的舅舅。後來,在舅舅的幫助下,劉玉蓮一家人被安排到了哈密二堡鎮拱拜灣村。半個世紀前,這個古代“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的村莊,仍水草豐美,劉家通過自己的勞動,不用再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劉玉蓮到新疆時,才11歲,父親為了供她上學,每天披星挂月的勞作。作為長女,劉玉蓮為了能給家庭減少負擔,怎麼也不肯去上學。
  1966年她被生産隊老隊長玉努斯鐵木兒選中,並敲鑼打鼓地歡送到縣裏參加“赤腳醫生”培訓。一年後,扎著大辮子、滿臉稚氣的劉玉蓮就成為村裏第一位“赤腳醫生”。
  “如果沒有那次的學習機會,我不可能成為醫生,也不可能使我有機會去鑽研新的知識。”劉玉蓮對人生中這次轉捩點經過多年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那時候,劉玉蓮白天肩背藥箱,走村串戶給村民看病;晚上,就著昏暗的煤油燈癡讀《赤腳醫生手冊》、《新針療法》等書本。對於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憑著驚人的毅力,讀遍了當時幾乎所有市面上能見的醫療書籍。
  為了找針感,劉玉蓮用銀針在自己的頭上、手上、腳上、腿上的穴位上反復地扎針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劉玉蓮的醫術得到長足的進步,附近村的村民都慕名而來……拱拜灣的村衛生所裏,從早到晚坐滿了病人。許多人的“頑疾”在劉玉蓮的精心治療痊癒,村民們對這個漢族姑娘多了份信賴。
  1968年經人介紹,劉玉蓮與同村甘肅籍青年吳正義結婚,婚禮由老隊長玉努斯鐵木兒和鄉親們用維吾爾族最隆重的儀式操辦。鄉親們敲著手鼓,唱著歡快的維吾爾歌曲,趕著用漂亮挂毯、花布裝飾的馬車,把劉玉蓮從娘家送到新房。劉玉蓮至今記得婚禮上的一幕,老隊長讓她和丈夫同吃一塊在鹽水裏蘸過的馕。鹽和馕是維吾爾族生活中最離不開的兩樣東西,在婚禮上吃這些寓意為夫妻能夠“同甘共苦,永結良緣”。
  婚禮上,村民們有的送來精美的花布,有的送來烤肉、烤馕。晚上,老隊長又舉辦了全村人參加的“麥西來甫”,全村人一起慶賀“丫頭”的婚禮。“我們的婚禮是在維吾爾族鄉親的歌舞聲裏舉辦的,我這輩子都忘不掉。”
  劉玉蓮從此成為村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員,他們只相信劉玉蓮。
  “丫頭”這個名字,是村民們給她起的,在村裏不管老少只要用漢語發音叫出“丫頭”這兩個字時,大家都知道指的就是劉玉蓮。劉玉蓮也非常喜歡這個親切的稱謂,如果村民們不叫她“丫頭”她反而不習慣。
  村衛生室也陸陸續續來了五六個醫生,多數都是沒幹滿一年就走了。 “他們有的出去做生意了,有的自己去開診所,賺的比在這兒拿得多” 劉玉蓮説道。
  古絲路上的拱拜灣村,在過去雖為大商巨賈必經的熱鬧地方,但絲路上沒了那長長的駱駝商隊後,逐漸成為閉塞落後的村落。
  “那時候,村民們來看病,有的甚至連五分錢都拿不出來。後來我去賣雞蛋補上這個缺”劉玉蓮説。劉玉蓮的姊妹都勸她離開村子去鎮上或者縣裏開個診所賺錢,“每次一看到村民們那一雙雙期盼的眼神,我就放棄了這個念頭。最艱難的時候,是這片土地和村民們收留了我,我只能是更好地為村民們看病報答他們的恩情。”
  現在的拱拜灣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國家統一興建的抗震房,村民們在沙地裏種上大棗、葡萄和棉花等作物。再也沒有人住在土壘房裏,“缺衣少吃”這個詞語僅是對那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現在到劉玉蓮診所裏看病的村民們,都會拿著新農村合作醫療的卡來辦理手續,他們見了劉玉蓮都會客氣的寒暄一陣,63歲的劉玉蓮依舊是沒有假日、不分晝夜的守在診所,盡可能多的為村民們提供方便。寧靜的村子裏,劉玉蓮的診所成為許多村民每天都要來看一眼的好去處,他們可以在這裡和熟人説幾句話,也可以隨時來量量血壓、檢查身體。

  “我愛我的孩子,我愛我的家”

  2012年3月3日,劉玉蓮向記者談網上對她質疑的帖子時,默默地留下了眼淚説:“我的孩子不是被我栓死在炕上,是死於感冒引起的肺炎。”
  針對網民對她把孩子綁在炕上的質疑,劉玉蓮説:“我那時候真的沒辦法,診所裏每天都會有幾十個病人等著,我哪有時間帶孩子?把孩子拴在炕桌上,是怕他們從炕上摔下來。”
  劉玉蓮的女兒吳曉英聽弟弟曉成講了網上“攻擊”母親的事情後很憤懣:“我媽這种老實人,老老實實的幹了一輩子,到頭來還有人説口舌。我從小在我媽身邊長大,我媽怎麼對孩子,我們心裏很清楚。”
  劉玉蓮至今珍藏著一張拍攝于36年前的黑白照片,照片上她抱著11個月大的女兒。這個還沒來得及起名字的孩子,吳曉英也記得非常清楚“那天,我抱著我妹妹,屋裏突然進來了一個帶著孝的人把她嚇著了,當時就開始發抖,我那時候還小,妹妹抖得那麼厲害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後來,妹妹被媽媽送到鎮上的醫院裏,檢查説是肺炎,當時因為沒有藥嘛,我妹妹很快就沒了。”
  吳曉英是劉玉蓮接連流産5胎後,被抱養的一個回族女孩。吳曉英從小吃著劉玉蓮的奶水長大,她談起眼中的媽媽時説道:“我媽雖然沒懷我,但被她奶大、撫養大,這又有什麼區別呢。我記得我小時候很調皮,特別愛哭,我媽拿我一點辦法都沒有,但她從來沒有打過我,也沒有説過傷害我心靈的話。”
  吳曉英回憶説:“我妹妹沒有了之後,我媽媽很難過,經常背著我們哭。儘管她當時那麼難,卻沒有耽誤一天上班。現在我媽都63歲了,早就到了退休的年齡,我們勸她退下來,可是她遲遲不肯交退休申請書。”
  在家庭裏,老伴吳正義默默地支持著劉玉蓮的工作。以前劉玉蓮半夜出急診的時候,總是吳正義陪著一起去,現在劉玉蓮每次上下班,老伴總會開著農用摩托車去接送。吳正義患有白內障,幾週前剛剛做完切除白內障的手術,手術不是很成功,換了醫生口中最好的“晶狀體”但是這對老吳的視力並沒有太多的改善。“手術花了一萬多,到現在我爸的視力還不如手術之前了,我只是嘴上説去醫院找主治大夫理論一下,就被我媽攔下來了。她常給我們説什麼事情都要忍,這個手術不成功,説不定還有其他的原因,也不能全怪醫生”吳曉英説。
  劉玉蓮每天很早起床,給爐子加煤,洗碗、炒菜、蒸饅頭、做拉條子…。對於老伴來説,早晨是一天中最輕鬆的時候,睡到8點多起來可以吃到劉玉蓮做的熱騰騰的早餐。劉玉蓮給吳正義盛上一碗牛奶煮的荷包蛋,又忙著夾了個熱饅頭,老吳説:“我自己來。”
  劉玉蓮吃著芥蘭鹹菜,總是把洋蔥炒火腿的菜盤子推向老吳説:“吃這個。”
  老吳説:“我自己來。”
  “這麼多年來,我為家庭付出的太少了,沒有你的支持,我也幹不好工作。”
  老吳淡淡一笑説:“當時為了家庭,我反對你在診所工作,因為你在診所掙的錢還沒我種地掙得多,但你還是堅持,我也就不再反對了。”
  吃完早飯。劉玉蓮讓老吳躺在床上,她來幫著點眼藥水。點完藥水後劉玉蓮説:“你眼睛還沒恢復,今天就在家好好休息,別下地幹活了。” 
  週末,劉玉蓮的兒子、兒媳、孫子、女兒都從城裏回到了拱拜灣村,他們在家做好飯等著劉玉蓮回家。
  但是,週末對於劉玉蓮來説要比其他時間更忙,因為不少村民在鎮醫院開完藥,為方便拿回村診所來輸液。為村民輸液的過程,劉玉蓮半步也不能離開,就這樣一瓶接一瓶,一個接一個,劉玉蓮週末也不能和家人抽出時間聚一聚。
  村診所現在被分配來兩位醫生,劉玉蓮説:“他們來了之後我明顯感覺身上輕鬆了很多,以前真是忙得顧不上吃飯,現在她們值班的時候就能換我回家吃飯。”
  兒子和兒媳實在是不想讓她太累,有一次逼著她保證趕緊退休,但是“逼”的效果並不是很好,極少落淚的劉玉蓮那次躲在墻角哭得很厲害,兒媳周金平告訴記者説:“我第一次看到我媽哭,那次我們認識到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我媽,她一輩子忙慣了,她的價值就是給別人看病,如果她退下來按照我們的意志去生活,肯定是很不習慣的。”
  吳曉成在5年前就看到了有人發網帖攻擊母親,他一直瞞著這個消息。兩年前,上級給村衛生室配了一台電腦,劉玉蓮學會了拼音輸入法和上網,在一次搜索自己名字的時候,無意看到了網絡上那些流言蜚語。劉玉蓮時常躲在被子裏哭,老吳安慰説:“別管他們怎麼説,只要你問心無愧就行了。”
  吳曉成本來想在網上反駁或者解釋幾句話,後來還是沒有發回擊的帖子:“我想這麼多年來,村民們心裏是有數的。”
  最先挖掘劉玉蓮事跡的《哈密日報》記者朱正華在網絡上回帖痛斥寫道:“你們這些不明事理的80後、90後,簡直是站著説話不腰疼,我們這一代人都是被綁在炕上長大的,”55歲的朱正華告訴記者説:“那時候,農村整天在忙生産,誰有時間帶孩子?我也被綁過,我直到8歲的時候才會走路,這個苦不是現在的人所了解的。”
  劉玉蓮告訴記者説:“我真的很愛我的孩子,也很愛我的家。可是我沒辦法,但是我的孩子並不像網上説的那樣被綁死在炕上,我有5個孩子因為母體營養太差導致習慣性流産,還有一個女兒是因為沒有藥,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沒的,作為父母,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女兒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給了劉玉蓮極大的勇氣:“我媽能把別人生的孩子奶大、撫養大;大半輩子的時間都放在給村民治病、服務,她很少能想到自己得到了些什麼,總是在付出,我認為我媽是個偉大的媽媽。”
  劉玉蓮在家庭與工作之間,習慣性的選擇到工作。在她最艱難的時候發現,家人總是在默默地支持著。
  丈夫能夠理解妻子的選擇,子女也支持母親的選擇。
  劉玉蓮沒有變,還是拱拜灣村民的“好丫頭”。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