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讓農業科技與農民零距離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6日 09: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農業科技的薄弱環節在哪?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有兩點:其一,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供給不足、轉化率低。其二,我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還需完善,“最後一公里”亟待打通。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登記的農業科技新成果達3000余項,轉化率僅為40%左右。為何很多科研成果出了實驗室就沒下文?

  一方面,許多科研成果從立項起就沒有從農民生産需要的實際出發,導致了科技與生産“兩張皮”。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不夠紮實,一些短期的科研項目難以解決實質性問題。

  實踐中也不乏農業科技轉化的成功例子。甘肅的一位農技人員曾告訴記者,讓甘肅糧食實現連年豐收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實驗人員前後用了5年多進行反復實踐,才摸清這項技術針對不同作物的適用海拔、降水條件、覆膜時間等關鍵性問題。

  其實,解決創新成果供給不足、轉化率低的問題並不難。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給出了答案,要從機制上尋求突破。應完善農業科研評價機制,堅持分類評價,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改變重論文輕應用的狀況。與此同時,農業科研經費應建立起穩定支持和適度競爭相結合的投入機制,鼓勵對關鍵技術的長期攻關。

  此外,提高轉化率不應忽視農業科技企業的作用。一來,企業對市場需求最為敏感,一些有實力的企業自身設有研發機構,科研攻關針對性強,可以對這類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二來,一些農業科技問題雖然攻關成功,但是缺乏市場化的發現和推廣主體,企業恰可扮演這樣的角色。不妨建立農業技術産權展示交易平臺,加速農業技術成果向企業流動。

  我國農技推廣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由來已久。這幾年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機構、組織各顯身手,農技人員隊伍日漸壯大。如何穩定和強化這支隊伍,真正調動起農技人員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加主動地走向田間地頭,讓農業科技和農民“零距離”?

  解決這個問題,同樣要從機制上探索。有委員建議,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保障農技人員的利益,把農技推廣的公益性與營利性有機結合起來,用好機制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這不失為一條途徑。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産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而要讓農業科技發揮更大威力,助推農業繼續奪取好收成,則必須咬住農業科技的薄弱環節不放鬆,儘早將短板補齊。

熱詞:

  • 零距離
  • 農民
  • 農業科技人員
  • 中央一號文件
  • 全膜
  • 農業科技創新
  • 農技推廣
  • 最後一公里
  • 轉化率
  • 農業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