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重訪汶川震區感受改天換地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3日 19: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2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走進汶川地震極重災區什邡市馬祖村,村民史光芬正在村委會管理綜合服務站裏登記就業需求信息。“我們管這個服務站叫‘行政超市’,啥事都能辦,村民再也不用老往鎮裏、市裏跑了。”史光芬説,“如今,幹部的服務態度比以前更好了,村裏大事小事都由我們説了算。”

  這是記者近日重訪汶川地震災區時看到的一個場景。3年多過去了,汶川地震災區不僅如期實現了“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目標,而且各地通過創新社會管理,增強了政府服務能力,擴大了基層民主。

  震後,災區發生了改天換地的變化。記者驅車前往大山深處的什邡市紅白鎮峽馬口村,震前需要近兩小時,道路崎嶇不平,每逢汛期,常因暴雨泥石流而斷路;如今,一條“北京大道”直通大山,約一個小時就能到達。

  走進60歲村民江春元的家,門口的燈籠、大紅“喜”字格外喜慶。江春元震前因車禍失去右腿,地震將他家夷為平地。震後,在政府幫助下,他修起了新房,家中種了3畝多中藥材,愛人平時參與修路、修電站。他拉著記者走進廚房:“這些米和油都是春節前民政部門送來的。黨和政府對我們這麼關心,我們更要自力更生,把日子過好。”

  發展特色産業更是政府帶領百姓致富增收的好路子。記者在北川縣曲山鎮、擂鼓鎮等地走訪時看到,一座座羌族風情的小樓依山而建,枇杷樹、梨樹、李樹鬱鬱蔥蔥,農家樂成為當地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來源。曲山鎮石椅村村主任陳華全説,他們震後組織了全村百姓發展農家樂,如今接待遊客最多時每天可達千人。去年,全村旅遊産業收入上千萬,人均純收入破萬元,是地震之前的5倍。

  震後的災區,不僅群眾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綿竹市不久前舉辦了第10屆年畫節,記者在現場看到,100名兒童相向而坐,他們手中的畫筆隨音樂翩然起舞,一幅幅年畫躍然紙上。綿竹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侯光輝説,震後的綿竹重點發展文化産業,讓百姓感受紅紅火火的“文化風”。

  生活改善了,文化繁榮了,管理還更科學了。綿竹市劍南鎮玉馬社區是由南京援建的小區,有6000多名居民,矛盾紛繁複雜。玉馬社區黨支部書記王興君説,震後,許多居民用帳篷來堆放雜物,影響社區美觀和交通,政府想拆但“拆不動”。社區召開了議事會討論決定拆除,並由居民代表去做群眾的工作,使拆除工作順利進行。

  “還權與民使許多矛盾迎刃而解。”王興君説,議事制度打破了長期以來村兩委“代民作主”的慣性思維,讓老百姓自己決定相關事務,不僅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更有利於提升黨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公信力。

熱詞:

  • 汶川
  • 重訪
  • 農家樂
  • 曲山鎮
  • 玉馬
  • 增收
  • 致富
  • 電站
  • 梨樹
  • 村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