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節選)

第一章 緒論

  與2008年轟轟烈烈的媒介事件相比,2009年並沒有特別的豐收或者低潮,也可説是平庸的一年,但對於紀錄片來説卻又隱含轉機與希望。

  2000年以來,國際紀錄片不斷刷新歷史:

  紀錄電影重回電影院,並創造票房奇跡,法國的《鳥的遷徙》、《帝企鵝日記》、《是與有》,美國的《拼詞大賽》、《超碼的我》、《舞蹈教室》、《科倫拜恩的保齡》,尤其是《華氏911》不僅創造票房紀錄,也贏得2004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就在2009年,韓國一部記錄老人與老牛淳樸情感的《牛鈴之聲》轟動了全國,電影院裏涌動著感動的人群。

  從電視看,作為公共機構的英國BBC、日本NHK,作為國家文化戰略的法德合作頻道ARTE的紀錄片製作穩定發展,作為商業紀錄片的美國探索頻道和國家地理頻道已經擴張到180個國家,並且探索頻道已于2008年在美國上市。這是國際紀錄片發展最好的歷史時期。

  同一時期,中國紀錄片開始艱難的市場轉型,其間歷經欄目化、頻道化、大片化運動,至今還在路上。在中央電視臺新聞改革風雲激蕩、湖南電視臺娛樂出新、電視劇全國競爭、故事片票房飆升的媒介格局裏,紀錄片的聲音顯得微弱而且孤單,尤其從傳播學與産業發展來看。

  1.1 播出平臺與製作基地

  2000年是中國紀錄片市場化的起點,收視率評估體系逐步啟動,紀錄片必須與電視劇、娛樂節目和電視新聞爭奪觀眾。在媒介資源過剩、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欄目化、專業頻道成為紀錄片面對市場的一種傳播策略,同時也是一種生産方式,即播出平臺與製作基地大多是一體化的。

  1.1.1紀錄片播出平臺

  從2001到2009年,中國紀錄片核心變化發生於傳播模式:在上星頻道增多、頻道競爭激烈的媒介生態下,選擇專業頻道是一種傳播策略,這是市場細分的必然結果。

  2001年,中央電視臺第十套科教頻道開辦。

  2002年,上海紀實頻道開辦。

  2007年,重慶科教頻道開辦。

  2007年,中國教育電視臺第三頻道改為轉向以紀錄片為主體內容。

  2008年,湖南金鷹紀實頻道開辦。

  中央電視臺是中國紀錄片最大的傳播平臺,也是唯一覆蓋全國的傳播平臺,紀錄片主要分佈于CCTV-10、CCTV-1、CCTV-4、CCTV-7等頻道,而以CCTV-10較為集中。2009年中央電視臺也在探討制播分離問題,但目前還處於探討階段,尚未實施。

  多數紀錄片播出平臺同時也是製作基地,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這種制播一體化的體制長期困擾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近年動作遲緩。2009年行動終於開始:體制改革,制播分離。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更名為上海廣播電視臺,並出資組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真實傳媒有限公司負責紀錄片製作和營運,播出平臺為上海紀實頻道。

  中國教育電視臺第三套節目改為播出平臺,2010年1月1日開始由中線傳媒有限公司承擔節目製作。

  重慶科教頻道早于2007年就成立了重慶廣電紀實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不過,目前制播分離還處於嘗試階段,多數機構還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1.1.2 紀錄片製作基地

  中國紀錄片製作基地集中于紀錄片傳統比較深厚的地方,形成了以北京、上海為中心、以播出平臺為龍頭的幾個群體,但民間資本的介入為紀錄片製作增加了市場活力。

  作為中國紀錄片最大的基地,中央電視臺在獻禮片、欄目化與精品大片上都獨佔鰲頭。在改革開放30年、新中國60年、奧運會、汶川地震、澳門回歸等主旋律獻禮片上,他們擔當著意識形態使命,如《人民至上》、《澳門十年》等;而《百姓故事》、《新聞調查》、《探索發現》、《見證》、《講述》、《發現之旅》、《人物》、《重訪》等一批精品欄目探索著欄目化生存與普通受眾的關係;精品大片則嘗試開闢紀錄片的市場化之路,從《故宮》開始,《圓明園》、《大國崛起》、《森林之歌》一路走來,2009年又推出《台北故宮》,2010年春節播出的《敦煌》也是這一戰略的結果。由中視傳媒與英國廣播公司(BBC)聯合攝製的大型高清系列紀錄片《美麗中國》(Wild China)不僅獲得第30屆艾美獎,並已在全球50多個電視頻道播出。這可以視為中國紀錄片國際化的戰略嘗試。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製作分為央視本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簡稱新影)和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簡稱科影)、解放軍電視中心和其他臺屬企業五個部分。央視本部製作分散于社教中心、新聞中心、海外中心和廣經中心;解放軍電視中心曾經製作了《讓歷史告訴未來》、《望長城》等名作,專門從事軍事紀錄片創作;臺屬企業包括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新影則是中國紀錄片的傳統基地,延安電影團的傳人,1953年成立以來專門從事新聞紀錄電影生産,擁有珍貴而豐富的獨家歷史影像和一支專業製作隊伍,每年生産電視節目400多小時;科影成立於1960年,主要從事科學教育電影製作,擁有一支專業製作隊伍,每年製作電視節目300多小時。2010年初新影、科影合併,兩支專業隊伍會合將打造中國最為專業、最為龐大的紀錄片基地。

  作為中國第一個紀錄片專業頻道,上海紀實頻道承接了以《紀錄片編輯室》為標誌的海派紀錄片傳統,擁有一支專業團隊,其代表作品既有《毛毛告狀》、《茅岩河船夫》、《德興坊》等經典名作,也有《唐山大地震》、《紅跑道》、《馬戲學校》等具有美學品質的新作品,探索出一條面對市場的紀錄片之路。雖然它遭遇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廣告下滑,但新的轉機也在顯示:歷史節目《檔案》、《往事》和《大師》激活了文化的記憶,而《文化中國》、《風言鋒語》 則直接面對當下文化狀態。《紀錄片編輯室》、《經典重訪》依然是精品紀錄片窗口,《眼界》又開闢出新的空間,以《聚焦索馬裏》為標誌,為地方頻道贏得國際空間。在保持日常運營的同時,上海紀實頻道也在探索大片策略和院線之路,紀錄電影《外灘》正在製作之中,真實影院計劃從2008年啟動以來運營正常,力圖培育紀錄片的電影市場。

  重慶廣電紀實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從2007年開始運營,相繼製作了《遠祖之謎》、《進城》、《細細的小雨》等具有一定全國影響力的作品,2009年打出渝派紀錄片的旗幟,致力於開拓市場,紀錄片欄目《真實》、《紀錄重慶》、《人文天下》在本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他們參與的《中國1978-2008》也是年度獻禮片中的精品。2009年,在重慶市文化戰略規劃下,重慶電視臺推出《品味》和《記憶》兩檔節目,前者是每天3分鐘的經典美文誦讀,後者則是紅色經典紀錄片的再傳播。

  中國教育電視臺近年來致力於紀錄片的製作與傳播,2005年啟動的《我的太陽》系列為中國教育電視臺創造了紀錄片品牌,也開創了紀錄片製作的新模式。2007年,第三頻道改版為紀錄片頻道,紀錄片播出量超過一半,《我的太陽》成為一個電視欄目的名字,《首播紀錄》、《寰宇地理》、《陽光記錄》、《真實50分》等欄目相繼播出,成為覆蓋北京地區的唯一紀錄片頻道。

  2008年成立的湖南金鷹紀實頻道以《故事湖南》和湖南人物為中心打造自己的品牌,電視湘軍不再是單純的娛樂,也增加了文化的含量。

  2000年之後,曾經作為文化品牌象徵的紀錄片欄目相繼從省級衛視消失,而雲南衛視的《經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碼》、吉林衛視的《回家》、天津衛視的《中國人》、廣東衛視的《人在他鄉》、內蒙古衛視的《蔚藍色的故鄉》等成為碩果僅存的紀錄片欄目。

  散落在綜合頻道的紀錄片單片精品也時有出現,像安徽臺的《淮軍》、南京臺的《奠基》、北京臺的《我愛你中國》等。

  五洲傳播中心也在製作大量外宣節目,其中一些開始與美國探索頻道合作。

  同時,以大陸橋文化傳媒集團(以下簡稱大陸橋)和北京華億聯盟文化傳媒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億聯盟)為代表的民營企業成為紀錄片市場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品牌欄目《傳奇》、《視野》在數十家電視頻道播出。

  目前,中國紀錄片生産基地雖多,但比較分散,品牌還有待提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幾乎還沒出現。制播一體化嚴重阻礙了紀錄片市場的形成,也不利於紀錄片品牌的提升。因此,體制矛盾是制約紀錄片發展的瓶頸。

視頻集>>

熱詞: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

channelId 1 1 2009年紀錄片發展年度報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