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那些重大時刻 我幸我在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0日 15: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央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一名外宣記者的短短4年職業生涯裏,我有幸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重大新聞事件。它們鍛鍊了我的職業素養、培養了我的職業精神、堅固了我的意志品質,更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強大、在重大災難面前的堅強和在突發事件中的凝聚力。

  當我看到總理眼中的焦灼

    2007年6月3日,雲南潽爾發生6.4級地震,我和同事立即受命趕赴災區。那是我第一次親歷災難、報道災難。

    在縣廣場密密麻麻的帳篷中,我們記錄下了溫家寶總理慰問災民的感動。他的出現是給所有人的驚喜,大家立刻簇擁在了總理的周圍。當時我們被保安攔在外圍,但職業精神告訴我們, 一定要在不違反紀律的前提下請總理談對救災工作的部署。看到總理幾乎在每間帳篷前都要停下詢問,我們決定進到帳篷裏面,等待總理出現。當聽到帳篷裏的小女孩叫他"爺爺"的時候,總理微笑著來到她身邊。我借機採訪到了溫總理。與他面對面的交談,我看到了他眼中的焦灼,感到了那種心繫於民的情懷,被深深地觸動。在採訪最後,總理對我們説了聲謝謝,這是對我們莫大的鼓勵。這也是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記者第一次採訪溫總理。

  冰雪世界中的神聖職責

    2008年初,中國南方被冰雪襲擊,各方面秩序陷入癱瘓。

    作為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第一組抵達災區的記者,我們深知肩負的使命。當地災後各方面秩序沒有恢復,各環節的聯絡都不暢通,交通問題無法解決,沒有人能配合提供採訪線索。為了以最快的速度發回報道,我們每天連續工作18個小時以上,克服了大雪造成的交通癱瘓,步行幾公里到高速公路擁堵處採訪拍攝;為了深入了解農村災情和災民的生活狀況,輾轉數個小時趕赴重災區國家級貧困縣舒城縣幹汊河村,在大雪壓塌房屋的廢墟中挖掘人物故事;為了記錄公路部門疏導交通嚴重堵塞的情況,急需深夜趕到現場,卻因當地出租司機迷路,久久滯留在冰雪中……

    在這次災難報道中,我們力求以敏銳的視角進行深入挖掘和形式創新。憑著職業敏感,我們捕捉到了安徽省軍區數百名軍官帶領戰士奔赴一線在公路破冰的新聞,就在片子播出當天,胡錦濤總書記動員部隊全力投入抗災救災,各媒體開始加大這方面的宣傳力度。在這條報道上,我們搶先了一步。

    在重災區幹汊河村,我們不滿足於只記錄下政府發放救災物資的場面,而是對一位倒房戶在這場災難後的生活現狀、村民對他的熱情相助、他們準備如何過節、以及政府節後的重建計劃做了深度報道,獲得了廣泛好評。當我幫村民推著裝滿救災糧的車趕往回家過節的路上時,茫茫雪原上深深淺淺的腳印記下了我內心的不平靜。

  雪域高原上的重大使命

    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區實施打砸搶燒,給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産造成重大損失。國際社會開始了輿論大戰。

    作為英語頻道的記者,除了及時客觀報道當地的情況,我們還肩負著正視聽、奪回話語權的艱巨任務。選擇能夠充分反映西藏今昔變化的人物和故事,是報道的關鍵,於是我們走入了布達拉宮腳下的雪新村。居民格桑次仁一家很滿意現在的生活,他們的孩子享受著義務教育,家裏物質富足,還有私家車,用他自己的話説:"我們現在的日子是過去的貴族都不敢想的。"這與他祖祖輩輩的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通過像這樣具有歷史性的客觀描述和對比,我們的一條條新聞有力地回擊了部分西方媒體的偏激報道。

    我們在西藏期間,中宣部新聞局張文祥同志看望了涉藏報道記者,她對我們工作的積極評價讓我倍受鼓舞。她説:"這是一個特殊的戰場,一場特殊的戰鬥。記者們是在用生命打拼,用智慧戰鬥。 你們的報道給全國人民統一了思想,增強了信心。戰鬥在一線的同志們功不可沒,為歷史記下了重重一筆。"

  14天的北川記憶

    2008年5月12日,汶川8級地震,第一時間在北川目睹的慘烈,擊碎了我以往對重大災難所有的想象。

    看到北川縣城的那一瞬間,我幾乎窒息。進入北川的每一步,一步比一步沉重。我是記者,記者的天職就是要把全部看到聽到的,在第一時間傳達給外面急切想了解這場災難的人們,報告給家裏時刻牽掛著我們、苦等我們消息的同事們。作為英語頻道的記者,我還肩負著對國際社會傳達中國聲音的使命。14天的日子裏,我和同事穿梭在綿陽北川之間,在一片又一片的廢墟上,在沒有路的路上,在爬滿大裂縫的墻邊,在大的余震不斷搖晃的屋子裏,發回了數十條新聞和電話連線報道。

    在北川,我們跟著救援的隊伍,在一片片深深陷入地下的廢墟中, 尋找生命的信息。有一次,看到一條細細的軟管,順著它,聽到了倖存者的聲音。 由於她已深埋在地下三層,救援行動一時無法進行,那條管子是記號,也是連接生命的希望。於是,我把唯一的一瓶水給了她。震後大約72小時,她獲救了。在當時的北川,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每一番努力和每一線生機都緊緊地揪著我的心。

    在北川,我們經歷了兩次堰塞湖險情引發的緊急撤離。第一次,5月14日。正當我們採訪的時候,忽然看到大批救援人員保護著百姓奔跑著,不斷喊著:"快跑快跑!大壩有危險!"於是我們跟著大家,經歷了一次生死大逃亡。而那時,我並不知道,北川縣城距離唐家山堰塞湖只有兩三公里。5月17日,唐家山堰塞湖的險情更加危急,我們又經歷了一次緊急撤離。當老百姓迅速被轉移,救援的解放軍官兵迅速離開的時候,我們又從谷底拼命往上跑。一邊是隨時有可能塌方的大山,一邊是已經滾落下來的巨石,路邊到處是我從未看到過的屍體,身後是上億立方米湖水潰壩的威脅…… 當時的心情幾近絕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拿著沒信號的手機不停撥著臺裏的電話,我們的攝像機不停地記錄著發生的一切。一旦潰堤,這些畫面將成為我們關於北川的最後報道,留給同事們關於北川最後的記憶。

    在以後幾進北川的日子裏,我時時感受著一種強大的民族力量,感受著在它的支撐下,一個個普通人的勇敢和堅強。

    我們是記者,客觀報道的職業準則告訴我們眼中不該有淚水。然而,當我們看到廢墟中一個個生命的逝去,當我們聽到哀悼的汽笛在北川中學遺址響起,當我們感受到這場毀滅性的災難帶給每個人的傷痛,我們無法不流淚。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個生命的奇跡被救援人員的手托起,聽到了天安門廣場上國人震天動地的呼喚,感受了在一片片廢墟上依舊飄揚的五星紅旗的巨大凝聚力,我們的心時刻被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內心變得如此強大。

    從那時起,北川在我心裏就像一塊磁鐵,讓我一次又一次踏上那片土地,重訪那裏的人們。

  靠近福島 身處震中

    船上岸,房下水。這就是我們在地震海嘯後的宮城所看到的。在那裏,我和同事們忙著採訪、拍攝、直播,有時忘記帶上口罩,有時為了不引起觀眾的恐慌,選擇不帶口罩。

    4月1日,央視15人的報道團隊啟程赴日,我是最年輕的、也是僅有的兩個女性之一。報名時正是核輻射威脅最嚴重的時候,我多少也有恐懼,但還是第一時間遞上了公務護照。

    災區條件的艱苦對我們來説不是問題,最大的困難是語言不通。為此,我們要花比平時多一倍的時間和精力去聯絡、準備採訪。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們實現了一個重要突破:前方記者掌握了直播報道的主動權。在日本的14天裏,我們經歷了2次7級以上的余震。當時,我的第一反映就是衝向衛星車,和後方視頻連線,報道最新情況。

    儘管我已經離開了採訪組,在後期擔任主播和副製片人的職務,我依然受使命感的牽引,願意隨時到需要我的一線。(作者:王茫茫)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cctv
  • 成長
  • 80後
  • 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