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熊膽入藥的歷史演變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8日 16: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京日報數字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獵麝取香、殺犀取角、活熊取膽,是否天經地義?這一爭論早已超越法律法規,上升至動物倫理和動物福利的範疇。

  人類從茹毛飲血時代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行為曾是文明的重大進步,熊膽入藥已經延續千年,並被寫進古代藥典,而如今,語境變了,時空變了,重新審視人類的行為,取熊膽已成了一個與現代文明相悖的命題。

  唐代,熊膽首次進入藥典

  人類在歷史上與動物的關係大致表現為: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利用者與被利用者。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春秋戰國時代熊被當做高級食材,其後各朝各代,熊都為天子諸侯們所嗜食。歷史上,為了殺熊食熊,曾斷送過不少庖廚的性命。

  熊膽入藥,並未見於《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這中醫四大典籍,直到公元659年,唐代《新修本草》才首次提及熊膽,主治身目發黃的黃疸。但在各種藥典中,熊膽沒有進入治療生死攸關疾病的藥方,而多用於治療肝、眼疾病。在良藥匱乏的古代,加上獲取較難,熊膽價值不菲。

  1983年朝鮮發明“活熊取膽”技術

  早先都是殺熊取膽。直到1983年朝鮮發明了“活熊取膽”技術,用金屬管穿過腹壁直插膽囊,膽汁便被抽出。該技術傳至長春等地。長春榆樹市青山鄉,幾乎每個村每一組,都有農戶養殖熊。活熊養殖場的出現,被認為客觀上緩解了野生熊被獵殺。

  隨後又出現了“自體組織造瘺引流技術”,這就是被中醫藥協會稱為“熊甚至會很舒服”的無管引流。這種方法是用腸衣在熊腹部開個肉管道直通膽囊進行引流。1996年,林業部下發通知,要求養熊場必須使用無管引流。但這種技術並未使熊減少痛苦。黑熊腹壁有個長期的開放性創口,極易感染,還會皮膚潰瘍,沒有準確插入膽囊的器具還會直刺腹腔,造成肝臟破裂。有報道説,幾乎所有“取膽熊”,都會落下不停搖頭的病。

  替代品“人工熊膽”已獲專利

  有專家認為,有多種中草藥及人工合成藥品可以替代熊膽,瀋陽藥科大學原副校長姜琦也持這種觀點,並於1983年經國家衛生部批准立項,研發“人工熊膽”。2006年,“人工熊膽的配製處方和工藝”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成為中國創新産品,有完全的知識産權。目前已上報至國家藥品審評中心,等待國家的評審。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熊膽的綜合功效尚無法用其他藥物代替。

  還有專家認為,主要是商業利益和人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才會食熊膽。

  據《新京報》

熱詞:

  • 1983年
  • 入藥
  • 造瘺
  • 引流
  • 黃帝內經
  • 溫病條辨
  • 傷寒論
  • 新修本草
  • 人工熊膽
  • 歷史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