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文物拍賣亂象折射行業人才危機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8日 14: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深論

  文物及藝術品收藏一直流行“經驗鑒定”,只有那些閱“物”無數的鑒定師,才能勝任這個角色。過度依賴“經驗鑒定”,很容易形成“馬太效應”。

  去年拍出2.2億元天價的“漢代玉凳”,今年初被人以“漢時無凳”之史實,指為贗品,引發公眾對鑒定師的能力與操守的空前質疑。近日媒體又報“漢代玉凳”源自江蘇邳州一個倣古玉器作坊,是用明代材料組裝。這個倣冒品被文物鑒定師鑒定為漢代奇物,估價一下子變成1.8億元以上的寶物。

  我們且推定相關鑒定師是“誠信行事”,他所認定的東西,對於他知識和經驗認知範圍內是“真實的”,那麼,這個鑒定結果與實際物品如此相差萬里,被一民間作坊手藝人所“騙”,只能説明鑒定師的水平真的不怎麼樣。

  而同樣是這幾天的消息,或許可以把相關問題串聯起來。鑒定大師徐邦達于2月23日去世,徐老曾為富春山居圖驗明正身。隨著徐老的去世,鑒賞界被稱為“三大家”的謝稚柳、啟功和徐邦達均已作古。去年5月22日,另一位被視為考古界泰斗的徐蘋芳也辭世,他生前曾質疑過“曹操墓”。大師們的相繼辭世,走一個就缺一個,一時難有人能替代。

  古玩鑒定一般依兩類法,或經驗鑒定,或技術鑒定。技術鑒定對物品帶來不可避免的創傷,所以一直較流行的是“經驗鑒定”,只有那些閱“物”無數的鑒定師,才能勝任這個角色。這一過度依賴“經驗鑒定”模式的做法,很容易形成“馬太效應”,有閱歷的人越有閱歷,越有閱歷的人越能獲得擴充閱歷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青黃不接。也就是説,技術鑒定的適當重視,才會打破權威人物壟斷鑒定話語權的現象。

  另一方面,我國民間十年古玩和藝術品“收藏熱”,極大地推高了收藏品價格,使一大部分做鑒定的人,轉而也做起收藏和文物買賣,變身為收藏界“大佬”。十年收藏熱,在沒有培養起與市場相適應的專業人員數量之前,就使原有的隊伍流失了一部分。而一些雖守著這一“清水”職業的人們,也越過鑒定“中立價值”,替人做“假鑒定”。目前中國法律並沒有對“鑒定走花眼”以及拍賣行“知假賣假”等有嚴密的法律責任規定。去年鑒定和估價成24億元的假“金縷玉衣”,就被人質疑為收藏人與鑒定師共同籌劃的“騙貸”戲,假金縷玉衣憑鑒定師出具的鑒定書,從銀行裏騙貸7億元人民幣的龐大資金,按這一事件後續發展來看,鑒定師們並沒有受到法律的追責。

  依我國的文物法,文物鑒定資格大多依身份而生,排斥民間鑒定大師,多數活躍於民間收藏市場的鑒定師沒有成長和成名的空間。如要鑒定國家級的文物,只有故宮的官方鑒定師才有資格,而故宮官方鑒定師一般依名錄上的文物來查實待檢文物是否對應,一旦出土的文物不在名冊之列,文物身份就成為一個問題。十年收藏熱,也是文物出土熱十年,大量不在名錄上的文物的出土,不得不以“倣真”之名流到海外,經海外拍賣獲得“身份”後,又流回國內市場。

  “漢代玉凳”作假與鑒定大師作古,使我們越在迷亂的時候越沒有了權威的指引,這一困境的解決,唯有靠鑒定人才隊伍的建設。

熱詞:

  • 文物鑒定
  • 文物拍賣
  • 亂象
  • 馬太效應
  • 經驗鑒定
  • 身份
  • 行業人才
  • 人才隊伍
  • 漢代玉凳
  • 騙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