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為了教育的公平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8日 00: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吳重生

  城市化不僅只是讓百姓把家搬到一起集中居住,城市化的本質是要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優質的社會配套服務,而對城市化的主流推進人群來説,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配套永遠是排在首位的需要。

  《為了教育公平》一書是特級教師黃建明和馬冬娟5年前編著的作品,而今,回過頭看這本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專著,依然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在當前城市化教育發展過程中,如何有效實現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本書回顧和梳理了杭州市求是小學從1999年開始的基礎教育公辦小學到連鎖辦學集團化發展的歷程,探討了“求是人”在追求教育公平、實現教育現代化管理過程中的心得與收穫。

  作者認為,城市化不僅只是讓百姓把家搬到一起集中居住,城市化的本質是要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優質的社會配套服務,而對城市化的主流推進人群來説,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配套永遠是排在首位的需要。所以,好的政府在賣土地的同時,應該懂得如何辦好學校;好的開發商在賣房子的同時,應該懂得如何支持教育。

  名師名校名校長,是一種個人的經驗主義的管理,是農業社會的小作坊式的管理。有名師就有非名師,差距永遠存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應該在國家規定的在校時間、規定的課時數和規定的家庭作業時間範圍內,完成教育大綱規定的學習內容,要給孩子留出時間去發展個性、接觸社會,才有可能培養出能融入社會、個性化的人才。

  名校,因何而名?不是因為有好的升學率,而應該是“讓每個孩子都有進步”;好老師,好在哪?不僅是因為能夠指導學生提高考試成績,而是能把保護學生完整的健康人格放在首位;培養的學生可以不是人才,但不能不是人;要實現教育公平,必須放棄傳統標桿式管理的模式,必須放棄重金打造少數名師名校的錯誤路線,讓教育從依賴個人的經驗管理上升到科學管理。

  作者之一的黃建明現為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他強調:要注重對孩子社會化能力的培養,希望孩子們的業餘時間不要被作業撐滿,要有空余時間去學其他東西。“假如有一天中國的所謂名初中、名高中不再拒絕成績差的孩子、家裏窮的孩子,我們的教育也就有希望了。”

  孔子以前,只有貴族子弟有權受教育,才有當官的資格。孔子創辦私學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孔子在“招生啟事”上,明確提出,不論貴族與平民,也不分國界與民族,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成為他的弟子。“有教無類”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部分。這一教育理念,使孔子培養出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平民弟子,從而奠定了其“至聖先師”的歷史地位。

  我們今天高喊教育公平,實際上不過是兩千多年前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現代版。“可惜啊,當今很多被社會尊為名師和名校的,卻連有教無類這些為人師的基本準則都沒有做到。”黃建明這樣感嘆。

  我們的管理者有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就會在教育資源配套和招生政策上,自覺體現教育公平,而不是讓“奇貨可居”,以便“待價而沽”;我們的教師,因為有了“有教無類”的理念,才會真正從心底裏摒棄“差生”概念;我們的學生家長,只有真正明白“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能真正重視孩子身上那些比分數更重要的閃光點。

  《為了教育公平》,黃建明、馬冬娟編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熱詞:

  • 教育資源
  • 孔子教育思想
  • 教育理念
  • 教育發展
  • 城市化
  • 名師
  • 孩子
  • 名校
  • 有教無類
  • 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