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城市,期待交流面對面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3日 08: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杭州2月20日訊

  記者 童樺 通訊員 金曉依

  城市和人的關係該如何解構?後世博時代的當代藝術何去何從?“重新發電”又將如何表現?……儘管離10月1日正式開幕還有大半年,許多當代藝術愛好者已開始關注2012上海雙年展這場為期6個月的藝術盛宴。對於這些疑問,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教授、2012上海雙年展總策展人邱志傑在西子湖畔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念。

  “2012上海雙年展有些改動,主題展中的‘復興’(Renew)改為‘回訪’(Revisit)了,方案已經全部定下。”邱志傑説,“這次上海雙年展的‘城市館’部分,將會是全世界雙年展中的首創,參觀者可以在上海看到伊斯坦布爾、貝爾格萊德、德黑蘭等10余座特色城市的精華。”如果再加上“中山公園計劃”等特別展、“溯源”等主題展以及精彩的開幕表演和多樣的教育計劃等活動,本屆上海雙年展可謂亮點紛呈。

  16年前,首屆上海雙年展“開放的空間”在黃浦江畔拉開帷幕,從此,這一藝術展覽便伴隨著中國城市的變遷一路走來。從2002年的“都市營造”到2004年的“影像生存”,再從2008年的“快城快客”到現在的“重新發電”,9屆上海雙年展的16年曆史中無處不透著眾多藝術家對“城市 人 生活”這一命題的關懷和語境構造。范迪安、許江等策展人都站在不同的角度闡述著這一主題。

  今天,接力棒交到了邱志傑手中。“人們現在覺得城市大同小異、甚至千篇一律,更充斥著工業化時代的焦慮和複雜,這讓城市變了味道。”他進一步解釋,“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國內許多城市都已經進入了轉型階段,但是怎樣的城市才是人們樂於生活的呢?”

  他在設計方案之初就覺得,只有重新喚起城市人群之間那種溝通、交流的慾望,讓人們重新回到最原始的狀態,即回答“人為什麼要群居”這一問題,才能在城市中讓攜帶著不同身份、記憶和感性方式的諸多個體,在這裡決定形成共同體。

  “現代傳播技術的革新,讓人們面對面的交流變得更為困難,我希望城市能重新變成一個供人們廣泛交換意見的廣場。”邱志傑對城市功能有自己的理解,而上海世博會中留下的城市未來館,即南市發電廠,則為這種思想提供了廣闊的闡釋空間,“和世界上其他工業遺址改造項目一樣,熱電廠建築功能的重新定位和開發,並不只是廢舊資源的再利用,而是對城市生態的反思和重新設計。”

  於是,城市轉型的前路和藝術家的思維再一次交匯了。本次上海雙年展中的“溯源”、“回訪”、“造化”、“共和”這四個詞,就映射出一片人與人之間思想碰撞、行為互動、對話與融合的交往空間。“因為雙年展,人們對城市的關注正與日俱增,如何借城市建築擴大展覽影響是我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至少在未來的雙年展上,城市館將會成為一項固定的展覽。”邱志傑計劃著將上海泰康路藝術街、外灘、喜馬拉雅中心等獨立藝術空間都納入到雙年展中來。

  城市,這個因人類相依為命的群居生活方式、相互交往與分享的願望而生的載體,在經歷與工業時代數百年的不解之緣之後,今天依然在不斷更新,並且期待“重新發電”。

熱詞:

  • 闡釋空間
  • 城市轉型
  • 城市生態
  • 城市人群
  • 上海雙年展
  • 城市功能
  • 城市建築
  • 溯源
  • 重新發電
  • 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