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京加快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意見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6日 13: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現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提出如下意見。

  一、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城市發展進步的靈魂。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增進民生幸福、促進社會和諧,文化不僅是重要的內容、衡量的指標,更是強大的動力和支撐。

  北京是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文運盛。這座偉大的城市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積澱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傳承了“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傳統文化精髓,凝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領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念新風尚。新中國成立後,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極大地推動了文化資源的聚集,極大地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以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新中國成立60週年、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為重要契機,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著力推動文化體制改革,著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加快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著力加強對文化産品創作生産的引導,進一步解放了文化生産力,首都文化煥發出巨大生機與活力,文化繁榮發展成為首都科學發展的鮮明特色和突出亮點。以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的圓滿成功為標誌,中華文化昂首闊步走向世界,展示了科技與文化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現代文化結合的巨大魅力,首都文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當前,北京已經進入了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階段。

  首都經濟服務業主導格局總體確立,經濟發展方式深刻轉變,文化經濟方興未艾,文化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文化創新日益成為推動首都科學發展的強大引擎。

  首都社會轉型加速,社會結構和形態深刻變化,社會利益訴求更趨多元,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長,文化引領日益成為促進首都社會和諧的重要支撐。

  首都城市佈局和形態走向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文化作用更加凸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成為社會各界的熱切期望,文化塑造日益成為提升首都城市品質和形象的巨大力量。

  首都開放程度日益擴大,隨著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和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世界更加關注中國、關注北京,增強首都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提升國家形象和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標誌。

  面對新形勢,首都文化發展的質量水平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不斷擴大的對外開放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推動首都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需求迫切、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黨中央高度重視首都文化建設,對首都的文化改革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中心城市,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市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按照首善的標準,更加自覺地承擔起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重任,更加自覺地承擔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更加自覺地承擔起滿足人民群眾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更加自覺地承擔起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服務的重任。

  二、明確目標任務,加快改革發展,建設好國家文化中心

  總體要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全面推進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大力弘揚和踐行北京精神,實施思想道德引領戰略,實施文化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戰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推動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更大貢獻。

  發展目標:到2020年,把首都建設成為在國內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在國際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成為全國文化精品創作中心、文化創意培育中心、文化人才集聚教育中心、文化要素配置中心、文化信息傳播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發揮好首都文化中心的表率引領作用、輻射帶動作用、提升驅動作用、橋梁紐帶作用、薈萃集聚作用。

  思想道德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城市文明程度居全國前列,城鄉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城市文明形象充分展示。

  文化事業全面繁榮。率先建成高水平、全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一批國家級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化、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

  文化體制活力迸發。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體制機制,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發展更加協調,成為體制機制創新策源地,不斷創造新鮮經驗。

  文化創意産業發達。率先建成現代文化産業體系,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佔全市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8%,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

  城市文化魅力彰顯。展現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風貌和獨特城市魅力,逐步恢復古都壯麗景觀,充分發揮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著力聚合濃郁京味文化,城市建設文化品位明顯提升。

  文化名家精品薈萃。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不斷涌現,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産品原創中心、展示中心和國家優秀文化産品生産中心,“北京創意”、“中國創造”成為首都文化的鮮明標識。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現實競爭力,文化的信息化、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網絡文化健康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充分發育,文化科技融合機制不斷成熟。

  文化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加強國際國內合作,文化交往交流中心地位更加凸顯,使首都成為展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平臺,成為展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窗口,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基地、橋梁和紐帶。

  基本原則:

  堅持思想引領,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不斷夯實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為目標,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實現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堅持創新驅動,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推動理論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服務創新、管理創新、業態創新,不斷增強首都文化的創造力。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加強文化法制建設,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堅持統籌協調,處理好國際與國內、中央與北京市、北京市與兄弟省區市、國有與民營、體制內與體制外、文化與相關産業的關係,推動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堅持開放合作,廣泛吸納、融匯一切外來優秀文化成果,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擴大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推動首都文化服務全國、走向世界。

  三、實施思想道德引領戰略,踐行北京精神,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推進首都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

  大力弘揚和踐行北京精神。成立北京精神宣傳踐行工作指導小組,統籌協調相關工作,組織實施重大活動。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開展北京精神的理論研究、社會宣傳和主題教育,挖掘、闡釋北京精神的思想內涵,宣傳普及北京精神。把“愛國、創新、包容、厚德”融入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使北京精神家喻戶曉、人人踐行,內化為全體市民的價值認同和精神追求,凝聚和團結全市人民為首都科學發展、社會和諧貢獻智慧和力量。

  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教育,廣泛開展民族精神教育和時代精神教育。深入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改革開放教育、國防教育。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全面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協作的教育網絡,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深入開展反腐倡廉教育,建設廉政文化陣地,推進廉政文化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企業、進家庭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加大扶持力度,整合教育資源,提高管理服務質量,抓住重要節慶日及重大歷史紀念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新穎的文化活動。

  紮實推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落實首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工程,抓好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評選、學習、宣傳道德模範等先進典型,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深入開展“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主題活動,注重從廣大市民最關心的實事做起,推進公共文明引導行動,提升首都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整治,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構築社會誠信體系。弘揚雷鋒精神,建立健全志願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拓展各類道德實踐活動。健全群眾廣泛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機制,全面推進文明區縣、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創建活動。

  持續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黨員幹部、教育人民群眾,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向深度和廣度拓展。按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求,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實現百姓宣講活動常態化。堅持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為重點,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建設學習型黨組織。以全民閱讀活動為抓手,營造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良好文化氛圍。充分利用首都資源,積極培育學習型單位、學習型企業和學習型社區。弘揚科學精神,鼓勵科普創作,普及科學知識,健全服務網絡,提升首都市民科學文化素養。

  四、實施文化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戰略,推動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

  創新文化産品生産機制。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遵循文化生産規律,加強對文化創作生産的引導,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圍繞創作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成立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辦公室,創新精品創作生産體制機制,實行項目化管理,加大優秀文化産品推廣力度,建立健全文化産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設立文化藝術發展基金和首都文化貢獻獎,營造多出精品的氛圍。建設高水平文藝理論和評論員隊伍,倡導主流價值取向,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結合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集中推出一批原創、當代、北京的精品力作。

  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作用。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普及計劃。加強基礎理論、發展戰略和應用對策研究,努力推出更多的優秀學術成果,培養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加強首都文化發展頂層設計,加強中華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首都文化的研究。開展北京文化大系研究。建設首都智庫,成立戰略聯盟,整合研究力量,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加強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建設。加強對社科類社會組織和民辦社科研究機構的引導、服務和管理。

  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不斷提高主流媒體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輿論引導的有效性。鞏固壯大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等主流輿論陣地,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宣傳資源,努力構建首都輿論引導新格局。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化拓展“走轉改”活動,用“身邊的感動”引領社會風尚。抓好熱點難點問題、重大突發事件的引導,完善新聞發佈制度,健全應急報道和輿論引導機制,提高實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積極推進“三網融合”試點,加快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文化傳播體系。加強重要新聞媒體建設,做大做強精品報刊。

  抓好品牌文化活動。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重點辦好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戲劇舞蹈演出季、“相約北京”聯歡活動、北京中國廣告節、北京國際圖書節、北京國際攝影節、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青年京劇演員北京擂臺邀請賽、北京國際書畫雙年展、北京國際芭蕾舞比賽、尋找北京最美麗的鄉村等活動。充分挖掘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突出時代特點,體現京味特色,豐富市民生活,營造首都節慶文化。

  (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率先建成城鄉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快首都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進國家美術館新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國學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北京博物館中心區。發揮好國家級文化場館的功能,支持國家音樂博物館、中國出版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建設,積極爭取新的國家級文化設施落戶北京。在天橋和天壇地區集中規劃建設首都核心演藝區,打造亞洲演藝中心,展示全國優秀劇目,匯聚世界藝術精品。推動完成奧運博物館、北京文化藝術活動中心、北京國際戲劇中心、首都圖書館二期、北京兒童文化藝術中心、北京歌舞劇院劇場、北京美術館、首都交響音樂廳、北方崑曲藝術中心等一批市級和區縣級文化設施建設。盤活現有文化設施資源,利用好新建文化設施,提升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和服務水平。

  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向城南地區、城鄉結合部、重點新城、新建大型社區及農村地區傾斜,優先安排涉及基層和農村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項目。以建設綜合性、多功能鄉鎮文化站為龍頭,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切實增強京郊農村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注重將文化元素融入城鄉結合部和新農村建設。加大對城鄉公園、文化廣場和各類公共場所的投入。提高廣播電視戶戶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益民書屋等服務水平。加快街道級文化休閒中心、郊區城鎮數字影院、“八網合一”、數字文化社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建設,實現建管並重、資源共享。在北京歷史文化特色街區建立博物館、民俗館、文化中心等社區文化設施。推進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並向全社會免費開放。

  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高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建設水平,組織群眾文化匯演,健全基層文化組織員隊伍,加強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和文化志願者隊伍建設。加強社區群眾文化組織建設,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建立一支鄉土化的農村文化骨幹隊伍,使之成為農村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支持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造性的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豐富流動人口的文化生活,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文化工作機制,切實保障來京務工人員、困難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由“一街一品”向“一村一品”延伸,形成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特色品牌。支持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建立健全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評估機制。

  (三)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利用工程,彰顯古都文化魅力

  切實加強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積極推進中軸線申遺工作,重點抓好南北中軸線、朝阜大街“一軸一線”建設。嚴格控制名城地區新建重大項目。恢復永定門甕城和外城東、西角樓及內城西南角樓等名城建築,整治鐘鼓樓周邊環境、再現晨鐘暮鼓的歷史景觀。加強重大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和復建。加強優秀近現代建築和重要工業遺産的保護利用。

  充分展示古都文化價值和內涵。在保護“物”的同時,強化對“文”的保護和利用。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産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強城市生態文化建設,挖掘園林文化內涵,打造風格協調的園林景區、魅力建築群和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觀。發揮孔廟、國子監等在國學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保護北京傳統地名。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挖掘城鄉傳統文化遺産,發展特色鄉村(街區)民俗文化。

  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舊城保護和老字號、名人故居、衚同、四合院、會館、歷史宗教建築等的修繕保護與合理利用。創新舊城街區整體保護利用機制。推進皇城文化、宣南文化、運河文化等的挖掘利用,對前門地區傳統商業店舖進行有機更新,提升琉璃廠、大柵欄等傳統商業文化街區功能,推動形成國家級老字號聚集區。恢復一批北京老字號演出場所的功能。支持京劇、崑曲、評劇、河北梆子、曲劇等傳統民族戲曲藝術的發展。加強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進文化典籍資源數字化。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挖掘、傳承和利用。加強對具有北京特色的傳統工藝的傳承和保護。

  (四)實施文化創新工程,激發體制機制活力

  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按照管人管事管資産管導向相結合的要求,組建國有文化資産監督管理機構,統籌規劃和實施文化改革發展相關工作,負責文化投資、資本運作、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資産管理及文化創意産業園區、重大文化項目、重點文化工程的規劃立項和組織實施。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建立首都文化資源創新中心平臺。成立全市重大文化項目推進辦公室,健全區縣文化建設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臺,促進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文化産業振興、文化市場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法規,加大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力度,堅持“掃黃打非”,營造安全的文化市場秩序和良好的文化發展氛圍。

  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嚴格執行《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等,加強知識産權依法登記、保護和利用,完善版權、專利、商標、設計的管理,提升知識産權服務水平。設立北京版權保護基金,完善數字版權保護平臺等,大力推進“正版工程”、“遠航工程”、“護航工程”、“科技維權工程”。鼓勵引導各類知識産權仲介機構加強文化領域的服務,鼓勵規範知識産權評估機構發展,建立健全知識産權信用保證機制。開展知識産權培訓教育,加強知識産權保護與促進的國際交流。

  健全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建立北京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每年統籌資金100億元,用於支持首都文化發展。啟動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設立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投資基金、擔保基金等,支持內容生産、科技研發、平臺建設和渠道拓展。推進文化金融創新,促進文化和資本市場全面對接,構建滿足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文化企業需求的金融服務體系。採取項目資助、貸款貼息、股權投資、獎勵等多種方式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實施項目式投資,形成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的投融資格局。

  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緊緊抓住轉企改制中心環節,積極穩妥推進一般性國有文藝院團和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鼓勵名家領辦文藝院團。推進文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對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探索通過轉換內部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途徑,不斷深化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勞動保障制度改革。推動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探索建立支持文化藝術發展的贊助機制,拓展文化藝術的投入渠道。

  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加快文化産品和要素市場建設,重點發展圖書報刊、演出娛樂、影視劇、動漫遊戲等産品市場,進一步完善北京國際電影季、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春秋兩季首都電視節目推介會等交易平臺。充分發揮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中國設計交易市場、北京國際設計周等平臺功能,使北京成為版權之都、設計之都。推動設立北京文化創意産業交易平臺、北京文化産權交易所、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建立健全文化資産評估體系和交易體系。建立藝術品評估機構,健全藝術品産業鏈。加強行業組織建設,健全仲介機構。對文化創意産業馳名商標、著名商標予以行業保護。

  推動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強化服務保障,為中央在京文化單位發展創造更好條件。推動國有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向重點領域集中,推進市屬文化資源和中央文化資源合作、兼併重組。促進國有文化資源和非公經濟文化資源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推動落實華北五省區市文化發展戰略合作。強化文化資源的整合,充分發揮首都劇院聯盟、博物館聯盟、出版發行聯盟、影院聯盟、影視産業聯盟等創新型社會組織的協調服務職能。

  (五)實施文化創意産業提升工程,率先建成現代文化産業體系

  健全文化産業體系。以積極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為重點,進一步鞏固壯大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産業。以加大研發投入、健全産業鏈條、促進産業協作為重點,加快發展數字出版、網絡電視、移動多媒體、動漫遊戲、設計創意、藝術品交易等新興文化産業。支持軟體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服裝設計等,提升設計産業國際化水平。支持文化企業開發原創性文化産品,提高市場佔有率。加快推動文化與教育、體育、旅遊等相關服務業的融合,培育形成首都經濟新的增長點。健全文化創意産業統計指標體系。

  科學規劃産業佈局。加強對區域文化發展的統籌,引導區縣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建設一批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市級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村落、創意工廠、主題樓宇、文化街區。以首都功能核心區和朝陽區、海淀區為中心,優化産業佈局,集中力量建設好海淀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示範區、朝陽CBD-定福莊傳媒走廊、懷柔文化科技高端産業新區、通州新城文化創意産業園等集聚區。加快建設國家廣告産業園、北京國家音樂産業基地、國家新媒體産業園、中國懷柔影視基地、中國北京出版創意産業園、中國動漫遊戲城、798和宋莊藝術區、國家大劇院舞美基地等。推動首鋼舊廠區、北京焦化廠轉型利用。

  打造骨幹企業和文化航母。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産權制度,體現文化企業特點,推進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著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骨幹文化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戰略重組,吸引世界五百強企業、特大型國有企業投資文化創意産業。積極支持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構建上市公司的北京文化板塊。抓好有發展潛力、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文化品牌,使之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排頭兵。加大對國家大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北京京劇院、都市傳媒集團、出版發行集團、廣告傳媒集團、演藝集團、新媒體集團等的扶持力度,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打造一批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首都文化航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著力培育500家骨幹文化企業、100家文化上市公司、50家百億級文化企業集團、3至5家千億級文化企業集團。

  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支持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國家許可的文化領域,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參與重大文化項目實施和文化創意産業園區建設,從投資核準、信用貸款、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支持中小文化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扶持非公有制優秀文化創意企業,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創意企業群體。

  培育提升文化消費業態。加強對市民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場消費的調查研究,積極開拓大眾文化消費市場,創造和提供適銷對路的文化産品和服務,健全文化産品營銷服務渠道,滿足市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興建書店、劇場、影院等文化設施。通過政府引導、市場調節,進一步豐富文化市場,培育文化消費。鼓勵在商業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數量的低價場次或門票。積極引導文化與教育、體育、旅遊、休閒等結合的服務性消費。引導文化設施和重要交通節點周邊配置便民商業設施,推動文化産品銷售和服務向大型購物中心、售賣場及大型社區延伸,構建首都文化地理標識系統,創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六)實施文化科技融合工程,讓科技助力文化的大發展

  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借鑒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模式,為文化與科技融合提供政策支撐。開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的認定工作。支持建設産學研戰略聯盟、市級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實驗室和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産業,提高文化企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産業。加強“數字北京”建設,在全國率先建成無線城市,方便城鄉居民文化生活。

  構建文化技術創新體系。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産學研用相結合,加快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運用,加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重點支持一批戰略性文化項目和工程。支持對文化製造、展示、傳播技術的研發投入。培育新興文化業態,為文化內容創新和運用提供新動力、新載體、新空間。

  (七)實施網絡文明引導工程,科學建設和利用互聯網

  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和確保安全,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整合現有新聞網站、理論網站資源,加大主流網站建設,做強骨幹網絡文化企業,發揮網絡功能和作用,服務人民、促進發展。支持發展網絡新技術、新業態。推動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人文北京數據庫。開展文明網站創建評選,大力推動文明辦網、文明上網,舉辦健康有益的網絡文化活動。

  規範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推行互聯網真實身份信息註冊制度,科學利用管理微博客,發揮“北京微博發佈廳”等平臺引導輿論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網絡發言制度。建立完善新興媒體行業的準入、監管和退出機制,落實信息安全管理責任制。探索網絡虛擬社會的法制建設,構建網絡誠信體系,把依法管理、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結合起來,打造可管可控、雙向交互、綠色安全的播控平臺,凈化網絡文化環境。

  (八)實施文化名家領軍工程,建設首都文化人才高地

  加強文化名家培育。制定完善首都高端文化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的相關政策措施,建立首都高端文化人才數據庫和重大文化項目首席專家制度,實施“百人工程”,培養一批德藝雙馨的文化名家和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對突出貢獻者授予首都人民藝術家稱號。推動中央和地方、不同所有制單位間文化高端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圍繞名家大師,從編劇、策劃、評論、宣傳、營銷、投融資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專業人才服務支撐體系。

  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健全機制,創新方式,拓展領域,提高質量,努力構建一支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首都文化人才隊伍。統籌組織實施創新型人才、複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科技型人才及宣傳文化人才的培養、培訓和素質提升計劃。加大支持力度,加強藝術院校、高職學校中高級文化人才和專業特需型人才培養,加強文化人才隊伍職業化建設。

  完善文化人才激勵機制。多渠道吸引海內外優秀文化人才來京創業,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服務基層。採取股權、期權、年薪制等多種方式,激勵文化創新人才。扶持資助優秀中青年文化骨幹參與主持重大課題、承擔重點項目、領銜重要演出,充分調動非公有制文化單位人員積極性。鼓勵藝術院校與社區結對建立藝術實踐基地,支持藝術類院校畢業生參與社區文化建設,拓寬人才培養途徑。設立城鄉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崗位,對服務期滿高校畢業生報考文化部門公務員、相關專業研究生實行定向招錄。

  (九)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擴大文化交流合作。積極組織參與國際重大文化交流活動,構建多元文化傳播載體和文化營銷網絡,培育奧林匹克公園等國際文化交流平臺,著力打造具有北京風格、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文化交流品牌。健全北京與友好城市的合作機制,重視對海外在京留學生、外籍務工人員、遊客等的引導,推動文化交流向深度拓展。鼓勵體現國家水準的各類學術團體、藝術機構在相應國際組織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積極利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等平臺推介北京文化。建設好“奧運之家”網絡平臺。組織對外翻譯優秀學術成果和文化精品。發揮北京作為國際交往中心的優勢,構建人文交流機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結合起來,支持拓展民間交流合作領域,鼓勵社會力量從事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同香港、澳門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強同台灣的各種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對外文化宣傳。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展對外宣傳,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為首都發展營造友好的國際輿論環境。發揮境外駐京媒體的積極作用,展示北京城市良好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在境外落地內容的生産能力,不斷擴大海外營銷力、傳播力、影響力。

  推動文化産品和服務的輸出。依託國際友好城市、駐外機構、海外華人等資源,積極協助文化創意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建立國際化的營銷渠道。積極扶持文化産品和服務的出口,支持文化産品出口基地和北京國際文化貿易服務中心建設,支持優秀劇目、文化藝術品海外巡演巡展,支持圖書出版、影視作品、動漫網遊等文化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加快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和對外文化仲介機構,完善譯製、推介、諮詢等方面扶持機制,進一步擴大對外文化貿易。

  五、加強和改進首都文化改革發展的領導

  (一)加強黨對文化改革發展的領導。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業績的重要依據。建立首都文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加強總體規劃和統籌協調,充分發揮中央和國家機關、央屬文化企事業單位在首都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二)全面落實支持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綠色通道建設,改善文化投資環境,統籌協調重大文化項目的落地。加大財政投入,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支持社會組織、機構、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引導文化非營利機構提供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繼續執行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扶持政策執行期限再延長五年。從財政支持、土地供應、稅收優惠、金融創新、企業認證、股權激勵、市場準入、項目落戶、人才保障等方面探索實行先行先試政策。建立重點文化創意企業認證機制。支持以凈資産、知識産權或股權、債權方式出資設立文化企業或集團。鼓勵文化企業和社會資本對接,對文化內容創意生産、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經營實行稅收優惠。

  (三)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文化建設合力。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統籌文化改革發展中的各種關係。文化領域各部門各單位要加強領導班子和黨組織建設,自覺落實首都文化改革發展的各項任務。支持人大、政協履行職能,調動各部門積極性,支持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宗教界人士和人民團體發揮作用,推動文聯、作協、記協等文化領域人民團體履行好服務職能,共同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積極開展創先爭優活動,讓蘊藏於人民群眾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釋放。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全市上下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揚和踐行北京精神,切實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奮力開創首都文化建設新局面,不辜負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重托,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熱詞:

  • 文化創意産業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 文化企業
  • 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