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20位科學巨子的樣本意義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3日 03: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月14日,謝家麟、吳良鏞兩位院士榮膺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該獎項自2000年設立以來,已有吳文俊、袁隆平、王選等20人先後戴上這一“桂冠”。我們不妨把20位科學巨子作為一個樣本,來管窺一下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

  這20位獲獎人員作為科技人才的傑出代表,他們的教育背景、治學方式、科研經歷等,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和説服力。

  他們創新的“最佳年齡區”集中在35—50歲。謝家麟院士35歲時,就在美國芝加哥醫學中心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孫家棟院士38歲時,領銜研製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最佳年齡區”是科技創新的黃金時代。所以,對人才應唯才是舉,用當其時,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培養,早壓擔子,早出成果。

  他們都能耐住寂寞,拒絕浮躁,“板凳坐得十年冷”。“當代畢昇”王選曾説:“一個科學家如果經常在電視上出現,那麼他的科學生命也就結束了。”李振聲、袁隆平兩位院士,一個為了小麥育種,一個為了水稻高産,一樣奔波在鄉村阡陌,一樣遠離安逸和舒適。縱覽古今中外,那些有所建樹的科學家,不單有著卓越的天賦,更有著一顆淡定執著的心,不為世間浮華所動,而是在廣闊的科學世界裏自由徜徉,自得其樂。

  他們都能兼收並蓄,文理兼通,善於進行“跨界創新”。吳良鏞院士始終追求大科學、大人文與大藝術的融合,他自己興趣廣泛,酷愛美術,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谷超豪坦承自己對數學和詩歌一樣喜歡,常從吟詩作賦中,拓展數理思維。他常告誡年輕人,千萬不要重理輕文。

  科學巨人的孕育離不開培養自己的沃土。追尋20位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的成功經歷,同樣可以看出,他們在學生時代,沒有應試教育的桎梏;在科研過程中,很少受到所謂量化考核的擠壓;在取得成果後,也沒有為“研而優則仕”所誘惑。備受社會關注和熱議的“錢學森之問”,也許能從他們身上得到一些啟發。

  (來源:解放軍報)

熱詞:

  • 科學世界
  • 院士
  • 東方紅一號
  • 桂冠
  • 最佳年齡區
  • 吳良鏞
  • 袁隆平
  • 科學家
  • 水稻高産
  • 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