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保護性拆除”頻發生,還因處罰太輕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0日 10: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新華社北京2月17日電(記者李代祥 陸波岸)近日,“維修性拆除”餘音未了,“保護性拆除”再添波瀾。儘管有關方面回應稱的確是為保護文物,但相關行為引來如此巨大的爭議,充分説明文物保護必須依法行事。

  公眾對這幾起事件的反應如此強烈,正是源於文物保護所面對的沉痛現實。我國文物保護法對文物的保護和修繕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從近期屢屢發生的文物損毀事件來看,儘管文物部門要求有關建設單位調整方案,確保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得到保留,但這些地方仍被變成一片瓦礫,充分説明現實當中諸多“保護文物”行為,往往偏離了文物保護法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即便真正出於保護目的而實施“保護性拆除”,也難免引起公眾猜疑。

  一些地方文物屢遭破壞,與違法違規的成本過低有關。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擅自遷移、拆除不可移動文物等行為,並造成文物破壞等嚴重後果的,也只是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這樣的處罰力度,在當今條件下顯然難以起到懲戒作用。

  文物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是國家民族的共同財富,保護好文物是我們的責任。法治社會一切活動都要依法進行,保護文物同樣如此。“事出有因”而又“毫無法律依據”的行為不能再發生了。

熱詞:

  • 保護文物
  • 維修性
  • 文物部門
  • 文物保護法
  • 建設單位
  • 歷史價值
  • 移動
  • 相關行為
  • 法治社會
  • 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