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勇闖科技之巔:2011年中國科技發展回眸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6日 19: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網絡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科學是使人精神變得勇敢的最好途徑。”科學先驅如是説。

  2011年的中國科技,正是以不同的呈現方式,讓人們感受著這樣的勇敢。

  海陸空齊頭並進,這份勇敢有時表現為縱橫海天的豪情——

  在大洋深處,“蛟龍”號,又一次刷新了自己保持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最大下潛深度5188米,意味著中國人具備了到達全球70%以上海洋深處的能力;而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座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海洋石油981”,也將自己的最大作業水深拓展到3000米,最大鑽井深度達12000米……

  在蒼茫內陸,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和生産的1萬米超深科學鑽探裝備面世,為國內118個機構、上千名科學家協作的中國地球深部探測項目再添“利器”,中國“邁向地心的腳步”堅實有力……

  在浩瀚蒼穹,透過航天器上的小小鏡頭,億萬觀眾親睹了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跨越千里的精準對接;隨著第十顆北斗導航衛星升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導航系統開始試運行,從中國,到亞太,乃至最終覆蓋全球,國人開始憧憬,在8年後能用上自己的“北斗”做一個精確的全球定位;在發回迄今人類所獲得的最清晰全月圖像後,嫦娥二號飛離月球,並成功抵達距離地球170萬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中國人第一次“涉足”如此遙遠的太空秘境;雖然搭乘俄羅斯“福布斯—土壤”的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最終未能踏上火星之路,但第一個參與“飛往火星”模擬實驗的中國人,在經歷520天的封閉之旅後成功“返回”,仍讓人對未來的中國火星探索充滿遐想……

  妙入巔毫,這份勇敢有時表現為在微觀世界中的執著探索——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科學家從小老鼠尾部取下細胞,將其誘導轉化為肝臟細胞,讓肝臟再生露出曙光;華中科技大學科學家用顯微光學切片層析成像,取得小老鼠的全腦高分辨率圖譜,為研究大腦奠定了重要基礎;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科學家在納米層面,發現了相關金屬材料強度與塑性矛盾的奧秘……

  關切民生,這份勇敢有時表現為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

  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導下,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羊古坳鄉雷峰村試驗田裏種出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産超過了900公斤,其意義,不僅僅是讓我國雜交水稻超高産研究繼續保持世界領先……

  不僅是高歌猛進,有時,勇敢也表現為冷靜反思、亡羊補牢——

  幾十年前,中國人製備的青蒿素,在抗擊瘧疾中挽救了數百萬人生命。80歲高齡的屠呦呦因此獲得2011年度拉斯克臨床醫學獎。這位既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洋背景,更沒有院士頭銜的老人,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個中國人。當這位公眾視野中的“陌生人”走到聚光燈下,當獲獎引發的是是非非塵埃落定,對於科學研究的評價體制機制的反思卻仍然在繼續……

  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第一次撤銷了獲獎人以學術造假方式取得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在經歷了曠日持久的對峙,在經歷了充滿戲劇性的峰迴路轉之後,科學最終取得了勝利,儘管是遲來的,卻讓人看到了有關管理部門的決心,讓人看到了學術打假的希望。

  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中國人走上這條勇敢之路,攀上世界科技之巔。

  作者:邢宇皓

熱詞:

  • 北斗導航衛星
  • 科學家
  • 蛟龍
  • 利器
  • 北斗
  • 雜交水稻之父
  • 飛往火星
  • 陌生人
  • 半潛式鑽井平臺
  • 火星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