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揭示藝術品估價與售價背後的秘密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3日 12: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凡是在各城市古玩城做生意的古董商都明白一個道理,同樣的藝術品,在不同的經營者手裏,能賣出不同的價格。越是珍稀的品類,不同商家的售價相差越大。從業者往往把個中原因歸結為每個商家的客戶層次不同,付款能力不同,因此售價不同,實際情況則遠比這些複雜。

  高端店家之所以能售出高價是因為客戶對其商品真偽及質量的信任。高端店有品牌、有口碑、有潔身自好的自律和自重,真偽質量都要從嚴掌握才能贏得大客戶和回頭客。高端店的售貨標準,不但要贏得買家的認可,還要贏得其他商家和社會輿論的讚許,絕非易事。只有不打折扣的質量和不打折扣的信譽,才能換回不打折扣的售價。商譽和社會認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藝術品不是具有實用功能的商品,買藝術品是買審美經驗的載體,是買同輩乃至大眾認同的面子,是買社會地位的象徵。因此在藝術品交易中,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件品類珍稀、質量上乘的藝術品,在藏家經手之前,往往會經歷幾個行家之間的轉手加價。

  如果以上的描述被認同為一種客觀現實,那麼這種現實常常伴隨著陷阱。正如坊間俗諺所言:“不管真與假,只看收藏家。”從石渠寶笈到顧氏過雲樓,只要有著錄,不問真假,均能售得善價。實則既以歷史上最著名的名家舊藏如項元汴、龐虛齋,限于歷史條件,都有大量贗品混雜其間。其中原因錯綜複雜,既有早晚年眼力之不同,也有自藏品與交易品的混雜勾兌,還有門生故舊的自存副本,乃至後世傳人的偷梁換柱。在目前市場需求的壓力下,曾經著錄的贗品則鹹魚翻身,不斷地獲得新生遊入市場,特別適合那些新入市的買家的眼力和需求。與之對應的現象是,專家的學術判斷日益被邊緣化,乃至噤口不言,隱身退市。

  更有甚者,今天的大行家和大買家們,不僅創造出日新月異的價格,還創造出日新月異的品味。歷史積澱下來的審美標準及其載體,或者由於資源稀缺,如永宣青花,成化鬥彩,或者由於政策限制,如三代青銅,唐俑宋瓷,陸續從傳統主流的收藏中退潮。如今的價格已經偏離了審美標準的主軸,社會的關注和收藏的風潮,已經由流行而價高,變成了價高而流行。從審美的品位,變成了資本的品位。從藏家看不懂的當代藝術,到當年不入法眼的晚清官窯,都由於資本的炒作,成功地晉陞為市場的熱點。由於高價成交形成的放大效應和示範效應,資本似乎可以推出任何一類商品、一種品位、一位畫家,只不過由於缺乏文化的支持和社會的共識,孤軍奮進的資本馬車,大部分會陷入歷史的沼澤中,成為沉沒資本和無效投資。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藝術品金融化時代,藝術品交易的主導方已經由商家主導轉移到由買家主導。是買家的搏傻遊戲使贗品成交,是買家的投資熱情屢創天價,是買家的財力和傲慢使專家噤口不言,是買家利用天價追求新聞效應和社會承認徹底改變了藝術品交易的生態。從此,藝術品駛向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層出不窮的新的交易模式如基金入市、股份化交易、資産包上市等等,也打開了藝術品廣闊的未知價格空間。藝術品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估價,估價視經營者不同的經營能力而定。藝術品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成交價,藝術品的成交價是由經營者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而形成。

熱詞:

  • 藝術品
  • 基金入市
  • 售價
  • 買家
  • 成交價
  • 著錄
  • 青花
  • 宋瓷
  • 收藏家
  • 資産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