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影像記憶中的老北京風情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3日 1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中國新春佳節春節即將來臨之際,國家圖書館舉辦的“舊京風物: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老北京”展覽在北海之畔的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舉行,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意大利使館文化參讚芭芭拉共同為展覽揭幕,讓參觀者從這些珍貴的圖片和文物中,生動領略近百年前的北京風土人情和昔日風貌,深切感受歷史和時代的滄桑巨變。

  此次展覽展出的由德國攝影師漢茨 馮 佩克哈默拍攝的100幀珍貴老北京照片,其數字版權均由意大利出版人阿勒都 卡戴裏諾獨家提供。根據照片的不同主題和內容,展覽分為“宮闕園林”、“街衢市景”、“寺廟宮觀”、“百姓生活”等四個部分,從宏觀建築到人物特寫,全面地展現了二十世紀初北京城的人文景觀。觀眾置身於北海邊的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傳統建築中,端詳微微泛黃的這些老照片和國家圖書館館藏老舍著名劇作《龍須溝》的手稿,從這些老照片中和這部著名文學作品中所展現的生活在龍須溝的形形色色的人們折射出的舊京城百姓人生百態,深切感受到北京城的歷史文化變遷。

  北京,作為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超過三千年的建城史和超過八百年的建都史,以其獨特的風韻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攝影師和文學家,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和文學作品。清末民初之際,中國傳統文化與完成第二次工業化革命後的西方現代文化相遇、碰撞,並慢慢開始融合。出身於攝影師之家的佩克哈默,以其專業的素養,敏感地捕捉到了這座正在經歷變革的古都身影:高大嶙峋的城門與城墻,流光溢彩的九龍壁,行走在古城中的北京人,郊外田野上駛過的火車,穿行于城市的驢車與駝隊,屢遭劫掠、破敗不堪的圓明園……

  照片收藏和手稿收藏,均為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近年來,國家圖書館通過多種系列文化活動豐富特色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老照片和手稿日益為讀者所知曉。如2008年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1860-1930:英藏中國老照片”展覽,以英國13所公立和私立機構及個人收藏為基礎,展示了近代重大歷史事件和轉折時期的中國城市風貌,受到讀者們的熱烈歡迎。

  此次“舊京風物: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老北京”展覽展出的老照片,則集中于北京這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都,時間定格在1914年至1927年,為辛亥革命爆發後十餘年間。這些老照片所呈現的都是難得一見的歷史影像,無論是照片中生動的笑臉,還是老舍劇作中韻味十足的語言,都為今天的人們呈現出一幅幅生動的老北京城市畫面,是北京史和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資料。老照片所記錄和展現的那些老北京尋常百姓,在社會動蕩中依然保持平和、樂觀與包容,他們在鏡頭前的一張張笑臉傳達了一份難得的氣度與心境。

  同時,此次展覽還將1954年老舍先生捐贈給國家圖書館的老舍著名劇作《龍須溝》56頁鋼筆手書原稿同時呈現給觀眾。作為城市歷史變遷最典型的代表,龍須溝仿佛一面鏡子,折射出北京百姓的人生百態,也如同一條時空隧道,溝通了北京的過去和未來。這些老照片中的城市影像記憶,以及文學家筆下流暢的文字,構成了一段鮮活的北京歷史和文化發展史。林 瓊

熱詞:

  • 老北京
  • 老照片
  • 龍須溝
  • 1927年
  • 英藏
  • 風情
  • 北京歷史
  • 百姓生活
  • 國家圖書館
  • 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