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讓文化産品散發更多“泥土芬芳”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0日 15: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定要植根於人民的沃土。”2月6日,湖南省委、省政府舉行全省文化界元宵節茶話會問計全省文化界代表,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強如是深情寄語全省文化界人士。(2月7日《湖南日報》)

  記得去年周強書記向官員和大學生推薦民工版《春天裏》歌曲時,就説過“中國未來如果出現偉大的作家、作品,很有可能來自農民。”此次再次寄語文化界人士“一定要植根於人民的沃土”,其實就是期望文化作品更多一些“泥土芬芳”。

  毛澤東同志曾經説過,“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如果沒有紮根大地,紮根基層,紮根一線,又如何能汲取永不枯竭的養分,創造出與群眾脈搏一起跳動的文化作品呢?

  人們常説,為有源頭活水來。人民生活是文化作品的源頭活水,蘊藏著最鮮活、最生動的創作資源。然而,一些文化工作者似乎不懂得或是不在意這個理,只是“宅”在冬暖夏涼的房間裏苦思冥想、閉門造車、自説自話。作風的漂浮必然帶來文風的呆板,不去“接地氣”,兩眼一抹黑,寫出來的作品怎會有吸引力、感染力?群眾用不讀、不聽、不看來“表態”也就在所難免了。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曾經撰文稱:“我就捫心自問,我作為一個寫作者,我的寫作配得上這個偉大而艱難的時代嗎?”那些“只為君王唱讚歌,不為蒼生説人話”的作家,那些閉門造車、熱衷於為權力搽脂抹粉、被資本收買的寫作,又怎麼會有基層的生動細節、群眾的鮮活語言?又怎麼“配得上這個偉大而艱難的時代”?

  植根于什麼樣的土壤,就會獲得什麼樣的營養。儘管如今處於信息時代,網上有著海量般的信息,但不論網上信息多麼豐富,都代替不了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深入群眾,才能聞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聽到百姓的心裏話;接通“地氣”,也就有了創作的靈氣,有了寫不完的題材。散發“泥土芳香”的文化作品,充滿“鄉土氣息”的語言文字,就會因深入而生動,因真切而感人,産生家書般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接地氣”才能有底氣、長靈氣。最美麗的風景在廣袤大地,最感人的故事在群眾之中。在這座“富礦”裏開掘得越深,越有可能挖出五彩斑斕的寶石。真正“俯下身”、“彎下腰”,有了對社會深刻認知、對群眾的深刻感情,才能以敏銳的時代眼光提煉作品主題,以深厚的生活積澱豐富作品內涵,才能創作出偉大的作品,書寫這個時代最動人的篇章。

  在新的形勢下,文化工作者更應該“邁開雙腳”,走進百姓實際生活,走進群眾心靈世界,在火熱的實踐中體察偉大時代的變遷。只有這樣,湖湘文化才能真正隨著清澈的湘江之水入長江、匯大海,走向全國、融入世界!這是周強書記的殷切期待所望,更是文化工作者的自身使命所在。

熱詞:

  • 文化工作者
  • 地氣
  • 泥土
  • 文化産品
  • 群眾
  • 湖南日報
  • 泥土芬芳
  • 接地氣
  • 創作
  • 富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