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彭國華:“走、轉、改”的道理所在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7日 14: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時下,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正在新聞戰線廣泛而深入地開展,並逐步向社科理論、文藝出版等思想文化領域延伸。短短兩個多月,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好評。為什麼要開展這一活動?或者説開展這一活動的“依據”是什麼、道理在哪?我們不妨從宣傳思想文化與社會實踐和人民群眾的關繫上作些分析。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這是人們熟知的一句名言。其實,從嚴格的意義上説,這句話並不全面。毋寧説,那些與實踐和生活脫節的理論是灰色的,而真正紮根實踐和生活的理論之樹則是常青的。而且,不獨理論如此,社會意識的其他表現形式如新聞宣傳、文學創作、藝術活動等同樣如此——只有常接“地氣”、廣採“民風”,才能不斷繁榮發展、保持旺盛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有一條基本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理論、新聞宣傳、文藝等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範疇,以社會存在和社會實踐為源泉、發展依據和檢驗標準。人民群眾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偉大實踐豐富多彩、活力無限,能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不竭的創作素材和力量源泉。理論發展創新、新聞報道服務大局、文藝創作産生精品,需要這些領域的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從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實踐中挖掘素材、汲取智慧、尋找靈感。事實證明:那些來自實踐、源於生活、具有濃郁“泥土氣息”的理論、新聞和文藝作品等是鮮活生動的,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的檢驗;而那些脫離實際、在“象牙塔”中構造的理論、新聞和文藝作品等則是蒼白無力的,往往只能曇花一現。在“走、轉、改”活動中,許多同志以親身體驗深刻認識到:“離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記者就應該寫百姓故事、為人民放歌”;“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是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舍此別無坦途”。

  社會意識為社會存在所決定,同時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這決定了理論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推動實踐,並接受實踐檢驗。這也決定了新聞報道要忠實於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同時服務人民群眾、引導社會輿論;文藝作品要來源於生活、取材于生活,同時高於生活、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做到這一點,需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真實反映現實、真正掌握群眾。馬克思説:“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説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説服人。”理論、新聞和文藝作品等要“徹底”,就要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反映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要“掌握群眾”,就要為人民群眾所理解和認同、轉化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和具體行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大力轉變作風,走出“深閨”、走進基層,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準確把握社情民意;同時切實改進文風,深入群眾生活,學習群眾語言,努力使自身的語言、文字、表演等樸實生動、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由此看來,“走、轉、改”活動的“依據”就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理論與實踐關係的基本原理。

  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都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新事物、新知識、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在形勢快速發展變化、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充分發揮作用,就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實現自身價值,就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真正搞清楚“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説,“走、轉、改”活動是一項長期任務、常態工作,需要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一切有理想、有志氣、有擔當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都應當自覺地投身於這項活動中,在推動實踐、服務人民的同時提升自我、實現人生價值。(彭國華)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人民群眾
  • 依據
  • 社會存在
  • 思想文化
  • 文藝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