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獻血與評優挂鉤治不了“血荒”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1日 0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堂吉偉德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京市衛生局表示,各高校要把無償獻血工作納入對學校各部門、社團組織以及師生個人等評優考核指標。同時,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無償獻血組織領導機構,安排專人負責,確保無償獻血工作順利開展。(1月30日《京華時報》)

  所謂無償,不僅僅是金錢上的“不粘鍋”,更多是建立在個體道德層面上的權利表達。其前提是,無論是獻血者,還是相關部門都有著充分的自主權,不能形成權利逼迫或義務附加,否定就失去了無償的本義,造成道義上的捆綁和權利上的傷害,使“無償”失去了應有之義,讓獻血者在獻血的同時,還傷了心。

  無償獻血的強制性,在各行各業並不鮮見,對此,筆者也是深有體會。幾年前,我所在的地方都是採取的攤派的辦法:政府的一紙文件,就將任務分給了各個單位和部門。而單位和部門為了完成任務,多出臺了較有分量的獎勵辦法,既有高額的經濟補助,還有較長時間的休假。甚至,很多單位還採取“外部購買指標”的辦法,以完成任務,應付考核。

  《獻血法》和《管理辦法》有“鼓勵”的要求,但這本是衛生部門的一種責任,卻轉化成了高校師生的一種義務,于法不合,于情不通。將本屬於道德要求的無償獻血,與涉及個體利益的評優考核挂鉤,是一種道德綁架。雖然在短期內達到治標之效,卻不是治本之策。一方面,這其實形成了道德傷害,從而導致了公眾的反感與抵觸。一旦利益攸關者脫離了利益束縛,其就不會成為穩定的“血源”;另一方面,這種強迫式做法帶來的效果具有很大的麻痹性,相關部門就無以正視自身存的問題,導致血荒的根本原因就得不到有效解決,既有弊病就會繼續存在。

  事實上,“血荒”現象的出現,也與社會信任不足有關。對此,相關部門應當進行反思,在工作方式方法,以及態度上都應當改進,提高無償獻血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才能讓流失的獻血者們重新回來,自覺挽起袖子獻上自己的“一管熱血”。

  血荒固然可怕,但比血荒更怕的是造成血荒的思維還在延續──如果相關部門還不能改變“行政強制”取代“道德鼓勵”的行為方式,那麼道德層面的“血荒”就無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熱詞:

  • 血荒
  • 評優
  • 無償獻血
  • 獻血法
  • 京華時報
  • 不粘鍋
  • 高校
  • 行政強制
  • 管理辦法
  • 獻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