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房企大量消失不代表房價會降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9日 21: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樓市調控後,資本抽離,部分空轉房企因此登出資質很正常。當調控放鬆,房價反彈,房企也會迅速回歸市場。期待房企消失房價下降,不如期待調控繼續。

  一系列的數據表明,大量房企正在快速消失。據新華社報道,2011年,有473家房地産開發企業的資質證書面臨登出,登出數量同比大幅增長。

  而這波房企消失潮還會持續,甚至加劇。據此,有人認為,房企數量減少,代表樓市入冬,房價下行將成為主旋律。

  誠然,當貨物大量積壓、滯銷,店舖面臨關張之時,商家通常會虧本出清,將滯銷商品換成流動資金。據此推理,房企為保住資金鏈,也會降價的。

  應該説,這樣的“甩賣”邏輯放在一般企業、一般市場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樓市偏偏不是一般市場,是有濃重政策主導色彩的“政策市”。政策放鬆時,樓市便進入春天,房價高歌猛進,當政策收緊時,樓市便要收縮,房價漲幅也踩下了急剎車(是房價漲幅而非房價)。房企更是有別於普通製造企業,而是從事著類似期貨交易的類金融企業,房企手中的“標的物”,便是由地方政府所壟斷的土地資源。

  而這些土地,只能由具備房地産開發資質的企業獲得,如同要開車先要考取駕照一般,普通人想要買塊地蓋房子住是不可能的。稀缺的資源,“特定”的購買群體,長達“5年”甚至更久的交割時間。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即便投資人——即房企退出市場,標的物——即土地或已經在開發的樓盤項目也會在市場上交易,而最終交割時的價格——即房價主要受到政策的影響,而不會因投資人退出而受到多大影響。如去年綠城資金鏈緊張,但其項目房價並未見多大降幅,即便給阿裏巴巴員工92折的團購優惠價,也高於周邊其他項目房價。

  且開發商資質被登出也並不代表房企就此消失,完全退出市場。一個大城市數千傢具備房地産開發資質的企業,有多少在真正做項目?有多少是為了獲得拿地資格而成立?有多少是從別的開發商那裏買地,或者合作開發項目?我們不得而知。因此,用未來供地量來做減法,計算出未來或有2000家房企消失,未免不夠科學。

  在房價看漲之時,資本熱衷樓市,投資成立房企參與土地交易、房地産開發的案例比比皆是。樓市調控後,資本從中抽離,部分空轉房企因此登出資質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當調控放鬆,房價反彈,房企也會迅速回歸市場,大不了換個名字重新開張。一擁而上,一哄而散,這便是資本的特性所在。類似的場景在上一輪調控中已經上演。因此,以房地産開發企業減少而斷言房價進入下行通道,為時尚早。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萬科、恒大、綠地、保利、中海等房企仍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且品牌房企在經過調控初期的等待後,開始逆勢擴張,並掀起一輪並購潮。有退有進,表明行業在洗牌,市場集中度在提升。寧打折賣股份,不打折賣房子,這便是房企的特徵,因此,期待房企消失房價下降,不如期待調控繼續。

熱詞:

  • 房企
  • 房價漲幅
  • 房價會
  • 房價下降
  • 樓市
  • 標的物
  • 政策市
  • 甩賣
  • 5年
  • 開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