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民族民間文化後繼乏人 文化傳承不可囿于專業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1日 18: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台灣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民族、民間文化後繼乏人,多年來一直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困擾文化界的一個話題。建立以藝人為核心的世代傳承體制,以及建“館”、著“書”、立“社”、組“隊”、辦“節”等常用的措施,或許能挽救一些頹勢,但是恐難從根本上扭轉局面。

  似乎迄今為止關於繼承民族文化的所有舉措,都沒有跳出專業化傳承的思路。但是我們忽略了,歷史上許多民族、民間文化,從來就不是通過專家之手而流傳於世的。技藝最高的一批人,並不是靠這門技藝來謀生的專業工作者,許多民間藝術是作為農閒時的活動而延續下來的。包括在中國繪畫史上舉足輕重的文人畫,也是文人業餘從事的繪畫活動。我們今天思考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如果跳出了專業化的框框,也許就不會如現在所感覺的那樣困難重重。

  步入小康的大多數中國人,空閒的時間變得多起來。人們通過各種方式來打發休閒時間。但是,還很少有人想到在業餘時間裏學習和從事民族、民間文化活動。

  馬克思早就設想過人類社會發展的這種走向。他説:“在共産主義社會裏,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人們可以從事各種社會職業作為謀生手段,但是在業餘時間從事民間藝術的創作,如剪紙、刺繡、泥塑、陶藝、草編、木雕、燈彩、民歌、曲藝、木偶等,一些人在業餘活動中可能達到比職業更高的成就。人們的志趣可以有高低,可以是為弘揚民族文化,也可以僅限于個人的娛樂消遣,但都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於是,困擾著民族文化傳承的兩個主要難題都可得到緩解:一是文化部門缺乏資金來支撐這些文化活動,二是許多民族、民間文化正在與大眾漸行漸遠。

  當然,文化主管部門仍然有許多事情要做。如組織民間藝人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指導,為廣大業餘愛好者提供活動場地、設備和作品展示的場地,並提供購買材料和切磋技藝等方便,還要對這些文化活動給予宣傳。

  雖然不能排斥由專業的工場來製作元宵節的綵燈、端午節的粽子,但是應該對民間扎綵燈、包粽子等活動給予更高的評價。所謂文化,也許都應該是在一定程度上非市場化,又不純粹是為賺錢而從事的活動。

  如果有一天,我們把民族、民間文化活動融入了大眾的業餘生活,那時候如逢假期,人們所想的就不會只有外出旅遊,更多的人會利用假期來創作一件作品。把這種群眾性的文化休閒活動組織起來,將會開創出一個文化活動的繁榮局面。文/浦家齊(作者為上海大學教授)

熱詞:

  • 民族民間文化
  • 民間藝人
  • 民族文化傳承
  • 綵燈
  • 創作
  • 民間藝術
  • 作品
  • 民歌
  • 木雕
  • 共産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