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黎族龍被:蘊藏萬物和諧之生態觀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8日 17:3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海南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清代魚化龍丹鳳朝陽圖龍被

       龍作為天子權威的象徵,其形象在很古時代就被描繪在華夏的王者旗幟上,而與天子權力相關的一切,也都被冠以龍名、飾以龍章,海南黎錦的精華龍被也不例外。作為紡、織、染、繡四大工藝中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織錦美術工藝品,龍被長驅直入皇城宮墻,承載榮耀無數。

       祥雲氤氳,黃龍麟光閃閃,一飛沖天,勢不可擋。這堪稱華美富麗的黎錦,就是明代的《黃龍升天圖》龍被。

       自漢代起,黎族龍被就被作為貢品長驅直入皇城宮墻,宣示天子獨尊地位。後來,龍被又當作國禮饋贈外邦顯揚上國天威,或獎賞大臣以示恩寵,題材越來越廣泛,圖紋越來越多姿多彩。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卡西爾説的,“藝術為人生開啟了一個嶄新局面,它為人生提供歷史深度。”透過一幅幅艷若雲霞、色彩斑斕的龍被,人們被帶入一個中國傳統多元文化在黎族民間融合的民族藝術世界,博大精深而如花似錦。

       龍被“天上取樣人間織”

       至少在3000年前,黎族婦女就已掌握植物柔韌纖維加工和紡織技術,即麻紡織工藝,成為黎族紡織工藝的源頭。千百年來,黎族先民利用植物纖維紡織經歷了從無紡布(樹皮布)———麻紡織品———棉紡織品的過程,黎族的紡、染、織、繡技藝到了宋元時代更是突飛猛進,從自然的素服到五色彩服。直到朝廷貢品龍被的出現,將黎錦技藝推向巔峰。

       據載,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平服南越後,在海南島開設珠崖、儋耳兩郡,標誌著封建政治勢力開始進入海南。此時,海南有名的紡織品,也開始成為朝廷的貢品。《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武帝末,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蠻不堪役,遂攻郡殺幸。”還説儋耳“土地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採文繡,帛疊,蘭幹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污”。可見,距今2000多年前的黎族織貝已經堪稱卓然不群的織品。   

       “黎族龍被産生於東漢明帝時代,是漢朝中興的産物。”我省文史專家、海南省行政學院教授劉光前長期專注于龍被文化研究。他介紹,東漢光武帝十九年,海南雖然撤郡而歸屬合浦郡,但海南和朝廷的關係卻因朝廷撫定措施的得力而更加密切起來,黎族織貝又重新成為貢品。黎錦光輝艷若雲,人見人愛,正是由於朝廷對黎族織貝的重視和對黎族紡織工藝的垂青,黎族同胞又從強烈拒徵織貝轉為“慕義貢獻”,促使黎族龍被應運而生,脫穎而出,成為黎族織貝中的奇葩。   

       至漢明帝時,朝廷開設畫院,廣召著名畫師、藝匠和紡織良工,專為皇室設計製作各種雕繪龍章龍紋的建築和用品。此時,龍的形象開始出現在黎族歲貢的織貝上。這種“天上取樣人間織”的龍被,經過心靈手巧的黎家婦女的精心織繡,龍的形象格外生動傳神,成為藝術史上的一大創舉。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推陳出新,龍被越發精彩紛呈,美不勝收。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