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投資多了 炒股少了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1日 01: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曾幾何時,重組概念股成了市場炙手可熱的香饃饃,小到散戶,大至陽光私募基金,乃至以價值投資理念為旗幟的公募基金也時常出入其中。然而,在本輪殺跌中,重組概念股紛紛隕落,不少機構深陷泥潭。這對於押寶重組概念股的投資者無疑是當頭一棒。

  與往年不同,2011年年末,具有重組預期的ST板塊集體遭遇“滑鐵盧”。120多只正常交易的ST股超過一半在短短一個半月內跌幅超過三成。縱觀去年全年,250隻重組概念股整體跌幅為21.29%。如此深度的調整,來自於監管部門對借殼上市監管政策的變化,也來自於投資者對資産重組的重新認識。

  一方面,在監管部門嚴打內幕交易的基調下,借殼上市等容易滋生內幕交易的資本運作成為首當其衝的監管對象。

  2011年9月1日,《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産重組與配套融資相關規定的決定》實施,明確借殼上市標準趨同IPO。11月28日,深交所公佈《關於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徵求意見稿)》,進一步強化了退市風險。此外,郭樹清履新證監會主席之後,對內幕交易採取零容忍態度,且對殼資源炒作進一步打壓。這一系列監管政策的集中實施,使得ST股的殼資源價值大打折扣。與此同時,自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對於上市公司的並購重組申請實行更加嚴格的審核,多數公司重組事宜皆因闖關失敗而告終。

  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機構投資者逐漸成為A股主力軍。整體上,投資者也漸趨理性,對歷來廣受熱捧的重組概念股也有相對較清晰的認知。

  在過去,多數經營不善的公司股價維持在高位,無論市場如何調整都很難跌下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源於市場已賦予其一個重組預期。一旦上市公司傳聞或公佈重組事項,不管公司資産重組後基本面能否改善,投資者都趨之若鶩,股價扶搖直上。

  現在,這一切都發生了微妙的改變。在採訪中,多位資深中小投資者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應該理性看待上市公司資産重組,如果注入資産質量不佳或重組落空的話,相關公司股價可能還會繼續下行,因而對重組股持更加謹慎態度。而機構投資者對重組股的態度更是慎之又慎。

  實際上,上市公司資産重組是資本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手段之一。在境外資本市場上,也不乏借殼上市的案例,也不乏上市公司資産重組而後股價飆漲的實例。在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中,機構投資者佔絕大多數,對上市公司重組後預期有一個較科學的評估體系,能給出一個較合理的估值。市場對待重組股的態度更加理性,鮮有“ST板塊”或“重組股”這樣的一個概念板塊。

  中國資本市場剛剛邁過20週年,與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上百年的發展比起來,只能算得上年輕的小夥子,制度建設不完善、非理性投資行為造成概念炒作也是每個年輕資本市場必經階段。

  不過,中國資本市場正邁著矯健的步伐向前發展。監管部門監管政策趨嚴,投資者投資態度趨謹,都預示著中國資本市場漸趨成熟。重組股炒作偃旗息鼓,正是市場理性回歸的表現。

  (來源:中國證券報)

熱詞:

  • 重組股
  • 上市公司
  • ST股
  • 資本市場
  • 炒股
  • 投資行為
  • 資産重組
  • 概念股
  • 退市風險
  • 公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