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不想回家過年”也是“社會病”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9日 09: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對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人群進行過年回家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70%的受訪者表示“為春節回家而煩惱”,煩惱集中在車票、人情消費壓力、路途遙遠等客觀因素上。其中經濟婚姻問題仍為主因。(1月15日《北京晨報》)

  可以肯定,説“不想回家過年”是違心的。現實中之所以有很多人違心的説“不想回家過年”,因其內心當中有一個自己難言、他人無法想象的痛楚或痛苦或難受,於是會生産逃避現實的心理,萌發“不想回家過年”的念頭。

  比如,收入不理想,囊中羞澀,無顏見江東父老,或與同鄉同學及他人相比相形見拙,只有失落感,沒有成就感,怕回家受嘲弄;人情消費壓力大,手頭拮據,消費不起;沒找到意中人,害怕回家被逼婚;假期短,路途遙遠;交通困難,“一票難求”;農村家境不寬裕,飲食起居條件不如城裏,生活不方便、不習慣等等;每個“不想回家過年”的人都有不同的理由,但每個“不想回家過年”的人的痛苦和難受是相似相近的。

  俗話説“一封家書抵萬金。”過年回家與父母團聚,對父母妻兒是最大的安慰。或許有人認為哪怕理由再多,也不能“藉口”不回家過年。這話的確沒錯。可是真的帶著空空的行囊回家,如何面對眾親?當自己空手回到老家時發現妻子改嫁他人,不是自找傷心嗎?年又如何過?跟誰過?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在人生和心理最脆弱的時候以逃避的辦法來保護自己,是一種迫不得已的生存辦法,應該給予寬容和體諒。

  事實上,換一個角度來看,比如從社會角度思考,有的人之所産生這種想法,並非完全是個體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探究原因也並非個體因素而是社會因素。

  當下處於社會轉型期,舊的框框打破了,新的框框還在構建之中,有的時候社會發展有些淩亂,甚至處於無序狀態。由於社會分配不公平,很多時候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比例很不科學合理,資重勞輕;由於壟斷大量存在,市場發展不完全、競爭不充分,産生馬太效應;由於社會規則有瑕疵,空手可以套白狼,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由於腐敗滋生蔓延,官商勾結時現,欺壓擠兌弱勢群體層出不窮;由於受出生、身份、戶籍、“本本”乃至社會關係等因素的影響,晉陞不平等、社會福利分配也很不科學合理現象,比如高管與工人的收入相差幾十倍,不少時候還出現同工不酬及其他社會福利不相同的怪現狀。總之,城市沒有農民工和打工者平等的社會權益。

  多元時代,人的觀念在發生變化和碰撞,“以金錢論英雄”大有市場,有權有錢有勢就是老大、就有一切,婚姻、家庭、親情乃至社會正經受著冷漠的金錢和社會觀念的又重衝擊,離婚率不斷攀升,婚姻家庭因經濟拮據變得飄忽不穩,親情因收入多寡而疏遠冷淡,不少人覺得感情田園裏開始長滿荒草……婚姻家庭不穩定,社會談何穩定?所有這些都在無形的割裂社會和傷害著每個弱勢的個體。

  因此,可以説“不想回家過年”是“社會病”,是轉型期社會不和諧的一個表徵──收入分配不公、經濟拮據與社會觀念碰撞交織在一起,維繫社會關係的紐帶被拉斷,有的人就像斷線的風箏,有一種“失重感”──經濟和社會安全感、幸福感缺失。要治好這一“病症”,僅僅勸慰個體沒有用,關鍵還須從社會管理入手,盡可能促進社會公平尤其是規則和收入分配的公平,給每個公民以經濟和社會安全,迫在眉睫。

熱詞:

  • 不想回家過年
  • 過年回家
  • 社會病
  • 社會因素
  • 社會管理
  • 北京晨報
  • 社會公平
  • 藉口
  • 社會觀念
  • 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