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恐歸”的心理構成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9日 03: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對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人群進行過年回家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70%的受訪者表示“為春節回家而煩惱”,煩惱集中在車票、人情消費壓力、路途遙遠等客觀因素上,其中經濟婚姻問題仍為主因。

  一種“恐歸”,各種理由,有因“混得不好,臉上無光”,有因“大齡單身,自覺羞愧”,有因“人情瑣碎,懼怕開支”,也有因“假期太短,生活不適”。除了結婚與賺錢,此類問題看似根本無解。然而,一種社會心理,即便表現得再簡單,也有極為複雜的構成。大齡單身、經濟拮據,竟會成為“恐歸”的主要原因,到底是實際狀態確實不盡如人意,還是當事人錯誤理解了他者的反應?

  社會人,總是不自覺地按照“他人要求”去做。因為不想孤獨,不想被主流排斥,故“別人的評價,便是自我之鏡鑒”。誠然,這是一種理性的生活態度。而另一方面,過猶不及,對他人目光過分敏感,必會走向另一極端。以“恐歸族”為例,他們中的許多人,總是在無意間放大著“外界意見”,甚至在歸家之前,就想象出種種可能的“負面回應”。久而久之,自我施壓持續疊加,即便家人未必真對“經濟、婚姻問題”太多指摘,他們自己已深陷焦慮。

  對一些恐歸族而言,與其説家人不夠諒解,不如理解為他們太過苛責自身!在“孝文化”和“臉面倫理”共同作用下,眾多遊子無一不想母以子榮,無一不想體面回鄉……除此,“恐歸”能夠蔓延,還基於另一廣泛的認知共識:城市打拼,理當比留在農村混得好,但時至今日,隨著城市化日漸飽和,它已不那麼“理所當然”。

  多數人因經濟、婚姻因素不想回家,但終究,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較之成家和致富,至少見上一面、團聚幾天,或許才是長輩們的起碼需要吧!(蔣璟璟)

熱詞:

  • 恐歸
  • 歸家
  • 婚姻問題
  • 不想回家
  • 孝文化
  • 過年回家
  • 城市人群
  • 致富
  • 單身
  • 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