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優雅的漢語容不得粗鄙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5日 13: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某報新近進行的網絡民意調查顯示,80.8%的人認為當前存在漢語應用能力危機,書寫格式、行文語氣、語法邏輯、詞語儲備、語言美感等諸方面,問題多多。調查中有網友認為,這些毛病的發生,與“外語熱”、網絡語言氾濫、影像文化盛行等大有關係,有專家甚至認為,“漢語作為母語,其本身的結構變得混亂,功能發生萎縮,進而遭遇被其他語言替代的危險。”

  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漢語應用能力的危機會不會引發漢語退化,是一個事關民族文化存亡的大課題。但“應用能力”怎麼就會出現“危機”了呢?除了上述“外語熱”、網絡語言氾濫、影像文化盛行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深層原因?筆者看來,以下兩項原因是致命的因由。

  其一,媒體的“漢語粗鄙化”。媒體是漢語言的示範平臺,其語言的優雅與否直接影響國人的表達。而眼下媒體的漢語表達令人擔憂,功能強大的漢語經常被簡化成若干流行語。一句“給力”本來挺新鮮,但一夜之間變得功能無限、遍地開花,索然無味。此外,如“零距離”、“沒商量”等“標題黨最愛”也氾濫成災。再加上長期以來程式化、庸常化的“儀式語言”大行其道,使得以“語言”為業的編輯們都習以為常、不以為怪。這就使得全民閱讀質量下滑,進而影響到漢語表達的優雅。

  其二,生活的粗鄙化。在物欲至上價值觀的猛烈衝擊下,精神之美、細節之美被嚴重忽略;幸福與美感這樣的體悟,湮沒在滾滾紅塵的喧囂之中。發現和保持“漢語之美”似乎成為一種奢侈。而令人感嘆的是,在和台灣同胞交流時我們會發現,他們所操的漢語不時閃爍君子遺風,古語今言糅為一體,聽來如沐春風。這種雅致的表達極大地促進了待人接物的優雅之風,可見語言文化的背後,潛藏著豐富的文明密碼。

  “外語熱衝擊漢語美”的判斷其實經不起推敲。漢語具有極強的消化力,對外來詞語的吸收,不會損害漢語的魅力。當年第一個將英語單詞“humour”譯成中文的是國學大師王國維,音譯為“歐穆亞”,李青崖意譯為“語妙”,陳望道譯為“油滑”,易培基譯為“優罵”,而林語堂譯為“幽默”。林語堂解釋道:“凡善於幽默的人,其諧趣必愈幽隱;而善於鑒賞幽默的人,其欣賞尤在於內心靜默的理會,大有不可與外人道之滋味。與粗鄙的笑話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結果,最終是林語堂的譯法普及開來,林後來也被稱作“幽默大師”。一個外來詞,由那麼多的漢語言大師推敲斟酌,最佳譯法在實踐中勝出,難道不是語言的一道“勝景”嗎?

  最好的“保護”就是全民崇尚優雅的語言,而媒體責無旁貸地須先“優雅”起來。有了良好的“保護環境”,精神層面的價值得以提升,“國中到處謙謙君子”之曼妙圖景就指日可待了。

熱詞:

  • 粗鄙化
  • 語言
  • 漢語表達
  • 幽默
  • 應用能力
  • 幽默大師
  • 歐穆亞
  • 外語熱
  • 零距離
  • hum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