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錢江晚報:漢語"危機"不在異化在退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3日 1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1770人參加)顯示,83.6%的人認為現在人們的漢語應用水平下降了,其中45.0%的人表示“下降很多”。

  這個調查的樣本並不大,但一定程度上,還是反映出一些人對漢語使用日益碎片化與不規範化的擔憂。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語文教師楊國華發現,很多學生邏輯性很差,寫文章時錯別字很多,語句都説不通順。一部分學生在應用文寫作上幾乎是空白,連個通知、請假條都寫不好。楊國華曾在課堂上教同學們寫毛筆字,他發現,很多學生連毛筆都不會拿,更別説欣賞草書、行書了。有的大學生也愛感嘆,“我以前能寫一手很漂亮的鋼筆字,但現在都有點兒提筆忘字的感覺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漢字都記不準確了,還怎麼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

  《文藝爭鳴》雜誌編審朱競就寫過一本《漢語的危機》,直言漢語危機的背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危機,而“漢語表達的日益粗鄙化”,既反映出文明的斷裂,又“可能危害國人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

  提升到文化的層面來談漢語“危機”,當然是有道理的,因為語言文字是一切文化成果的載體,也是思維的載體。不過,這“危機”是不是顛覆性的?是轉型期社會一時的“意亂情迷”,還是薄情郎見異思遷一去不返?這個問題我想還是值得探討的。很多人擔心網絡語言對規範漢語的“異化”,我覺得它的能量還是有限的,畢竟網絡詞彙的壽命大多很短,其使用圈子又往往很窄,就算不時蹦幾個到傳統媒體上,也該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最讓人擔心的不在網上,而在網下。在現實世界中,很多人的漢語應用水平下降了,那主要不是漢語的“異化”問題,而是漢語衰落“退化”的問題。這裡邊有“用進廢退”的問題,比如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龐大的以中青年人口為主的勞動力大軍,他們很廉價很卑微,而生産流水線又往往能將人異化成機器,像某台灣的電子企業就是如此,民工們本就話不多,在生存的壓抑中,這麼大一個群體的漢語應用就很貧乏。

  也就是説,生活是否多姿多彩、生命是否生龍活虎、生存是否充滿向上的動力,這一切,都直接影響到漢語的應用是豐富的還是蒼白的。漢字被有的學者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可一旦為了身體意義上的生存而無暇他顧時,漢字這精神層面的精靈,也會離人而去。

  就算教育水平極高的德國,也有400萬15歲以上的“功能性文盲”——受過教育,但沒學會或後來忘記了讀寫的人。中國目前好像沒有統計過“功能性文盲”的人數,但從諸如提筆忘字、詞不達意等情況的普遍性來看,功能性文盲或半文盲的人數肯定是很龐大的。歸根到底,語言是否鮮活,與使用者的生命質量與發展水平有關。

  讓人覺得很奇怪的是,一方面有教育界人士大談漢語“危機”,另一方面卻對語言學習至關重要的幼兒教育漠然處之。昨日《新京報》稱,北京未來三年缺萬名幼兒教師,堂堂京城尚且如此,難怪其它地方哪怕是價格很“貴族”的幼兒園,“幼師”往往連教師資格證都拿不出來。這樣的漢語應用水平下降,“危機”也是人為的。

熱詞:

  • 漢語表達
  • 退化
  • 幼師
  • 應用文寫作
  • 功能性文盲
  • 用進廢退
  • 貴族
  • 漢語的危機
  • 文藝爭鳴
  • 提筆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