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治理“治理性乾旱”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0日 1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湖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湖北日報訊 賀雪峰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力度,大量資金用於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但農田水利建設的效果並不理想,一個突出表現是農業旱災頻發,農業旱災已由華北傳統乾旱地區向豐水地區蔓延,從局部性向全局性演變。為了揭示新時期農業乾旱的形成機制,提升農田水利建設的成效。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組織課題組,對我省沙洋、宜都、洪湖3縣市10鎮22個村農田水利建設進行了專門調查和分析,並提出農田水利建設新思路。

  治理性乾旱

  分田到戶以來,農田水利治理有兩種主導性的思路,一種思路可以稱之為工程技術思路,另一種是非工程技術思路。在當前的農田水利建設中,形成了以工程技術思路為主導的技術路線。每當大旱的時候,媒體、學界以及地方政府都無一例外地將問題歸結於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後,將乾旱看作是氣候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考驗,將乾旱的原因看作是“工程性缺水”,出路在於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其實,我們在深入的調查分析後發現,基層治理體系的失效導致灌溉模式解體,農田水利系統無法發揮作用,從而形成旱災,是農田水利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我們將此種原因造成的乾旱稱為“治理性乾旱”。

  治理性乾旱的生成機制

  治理性乾旱是由基層治理失效導致的農業旱災,其生成機制包括灌溉模式、基層治理、農民合作等。

  統籌灌溉模式解體。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農業灌溉形成了以各級政府組織尤其是基層組織為主導的灌溉模式,這一模式強調統籌而非參與,以行政邊界為組織範圍而非渠係,我們將這種灌溉模式稱為“統籌模式”。統籌模式的最小統籌單位立足在自然村落之上,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相互配合組成一個有效的灌溉系統。稅費改革後,取消“兩工”和共同生産費制度,合村並組,取消村民小組長,基層治理體系弱化,其作為小農生産與統籌灌溉的仲介無法發揮作用,基本上退出農業生産領域,而基於農民自願的合作又無法維繫,導致統

  籌灌溉模式解體。

  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弱化。2005年,我省對鄉鎮七站八所實行市場化改革,推行“花錢買服務”,水利站也在被改革的行列,改革後的水利站成為水利服務中心。從調查來看,鄉水利服務中心的職能弱化,鄉鎮政府失去了在農田水利上的統籌能力。

  農戶合作陷入困境。稅費改革後,基層組織退出農業生産領域,農民各種各的田,其集體行動能力嚴重不足,合作困難。近年來,不少地方出現打井高潮。當大中型水利無法與農戶對接,農戶不再可以指望大中型水利時,打井、挖堰也許就成為農戶唯一選擇。

  (作者係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熱詞:

  • 灌溉模式
  • 農田水利建設
  • 農業乾旱
  • 基層治理
  • 乾旱地區
  • 鄉村治理
  • 農戶
  • 旱災
  • 治理性乾旱
  • 稅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