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羊城晚報:走了"常凱申",又來了"崑崙"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0日 04: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毛澤東的詞作《念奴嬌崑崙》膾炙人口,不過,當它由德文被一名副教授譯成漢語後,作者竟成了“詩人崑崙”。1月5日,網友在微博上熱議此事,評價其荒謬堪比“常凱申”之於蔣介石。(《北京晨報》1月6日)

  這是一種難言的尷尬,也是一種黑色的幽默。結合此前北大“製造”的“孟子”被譯成“門修斯”,清華“製造”的ChiangKai-shek被翻譯成“常凱申”,讓“同濟大學副教授將毛澤東詩詞作者錯譯為‘崑崙’”有了較強衝擊和傳播效果,也一下子擊破了學術界的醜陋一面:喧囂、浮躁、拜金、學術造假、急功近利等。

  近年來,進入公眾的學術笑話越來越多,簡直成了“學術笑話連續劇”,而“同濟大學副教授將毛澤東詩詞作者錯譯為‘崑崙’”,肯定不是學術界的最後一個笑話,只是,不知道這樣的低級笑話何時才能滅絕。

  當網友調侃説“Google都能翻譯出蔣介石”時,我們感到了戲謔,更感到悲哀。“詩人崑崙”同樣讓我們體悟到了這種無言的尷尬。但更讓我們尷尬的是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陸興華的姿態:“沒錯,但想怎麼樣?説我對毛澤東不夠了解?你關閉了回帖,瞧你這心態!”不難看出,作為學者,面對問題不僅沒有絲毫的歉意和羞恥感,相反,一副傲慢、霸道的姿態,“無知者無畏”的架子恐怕比錯誤更“雷人”吧?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高全喜稱,“現在學術書的翻譯很多都是教授承包,然後找幾個學生來做,自己審閱一下”。當類似的謬誤以相同的形式多次出現時,在筆者看來,拷問學術制度的病變已經成為必然。否則,我們只能等待一個個笑話的上演。

  筆者曾在某媒體上看到一篇文章,公然為這種“門修斯”“常凱申”之類的翻譯辯解,認為翻譯是一種體力活,早已過了精雕細琢的時代。而持這種論調的恰恰是學術界人士和翻譯界人士。這不能不讓我們産生憂慮。

  當下,學者們的著作越來越多,“大家”也似乎日益增長,但常識性錯誤充斥之下,怎能渴望大學尊嚴的存在?對學子來説,豈不是意味着一種災難呢?

  在“崑崙”式謬誤現象的背後,是越來越多的翻譯“機器”的出現,而不是翻譯家的産生。走了“常凱申”,來了“崑崙”,接着呢?有個“常凱申”和“崑崙”就足夠讓人們大跌眼鏡,拜託別再謬譯了!

熱詞:

  • 崑崙
  • 常凱申
  • ChiangKai-shek
  • 學術制度
  • 製造
  • 北京晨報
  • 詩人崑崙
  • 門修斯
  • 無知者無畏
  • 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