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産——楊小班鼓吹樂棚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8日 05: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鼓樂棚歷史悠久,為原生態民族民間器樂表演存留形式,主要流傳于東北。除喜慶佳宴、祭祀典禮及迎送禮賓需求外,主要用於民間婚喪禮儀活動。1904年楊殿甲創建楊小班鼓樂棚,1919年搬至肇州縣(今肇源),由楊殿甲及後代組成,至今仍活躍在肇州縣城鄉。

  鼓吹樂棚是東北部分地區對鼓樂班或民間樂隊的一種稱呼。肇州楊小班鼓樂棚的創始人名叫楊殿甲,1904年,他在吉林省扶余縣組建了楊小班鼓樂棚,後搬遷到肇州。隨著一代代的傳承,楊小班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風格。他們所使用的樂器以嗩吶為主,以笙、管、笛子以及定音鼓、大板、竹板、底鼓、雲鑼、手鑼等打擊樂器作為配器。1919年搬至肇州縣(今肇源),由楊殿甲及後代組成,至今仍活躍在肇州縣城鄉。現在的楊小班傳人,還留下了由楊殿甲及其後人所創作的工尺譜,這是研究大慶地域音樂文化的珍貴材料。

  “楊小班鼓吹樂棚”距今有幾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原生態民族民間器樂存在形式之一,在清代中葉已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鼓樂棚體系,所傳承的是滿漢綜合文化。

  百年鼓樂班“對棚”佔鰲頭

  鼓樂棚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民間樂隊,距今有幾百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原生態民間器樂存在形式之一。

  據楊小班鼓樂棚的第三代傳人楊成偉介紹, 1903年,楊小班從山東來到東北,1919年,楊小班搬遷到肇州縣,是由創始人楊殿甲和他的7個兒子組成的民間樂隊。當時,鼓樂班子一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組成,有趙家班、郭家班等。鼓樂班子之間經常要舉行比賽,行內稱之為“對棚”,楊小班經常在“對棚”中獲勝。

  久而久之,楊小班在肇州家喻戶曉。一些有錢的大戶人家,一有紅白喜事,就找楊小班來演奏。楊小班的演奏風格也為肇州百姓所熟知。就連當時大同一帶的大戶人家,也經常請楊小班去演奏。

二百曲目構建特有曲風

  楊小班在民間發展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上個世紀30年代,楊小班就經過整理和加工完成了有自己風格的樂譜,它以早期的工尺譜為記譜方式,保存了200多首風格各異的曲目,它們有的熱烈歡快、有的莊重肅穆,富有極強的感染力。

  楊小班的絕活兒是一首《雁落沙灘》,是用一對嗩吶來演繹群雁落在沙灘上的情景。楊小班通過自己的再創造,使落在沙灘上的大雁又“飛起來”,並在樂曲中加入了大雁鳴叫的聲音,這在當時是從來沒有過的。

  作為北方民樂的一部分,楊小班經過百年的傳承,在音樂內涵、記譜方式、讀譜技巧、演奏風格上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

  藝術奇葩得到保護創新

  大慶市成立了“楊小班鼓吹樂棚音樂遺産保護領導小組”,制定了《楊小班鼓吹樂棚保護實施方案》,收集整理楊小班鼓吹樂棚的相關資料,重點整理《楊小班鼓吹樂棚譜本曲目》、鼓吹樂棚相關的文物、增加傳承人數量,還組織專家研究楊小班鼓吹樂棚工尺譜的讀譜方法和技巧,以簡譜形式整理《楊小班鼓吹樂棚譜本》。

  在大慶市文化部門的努力下,2007年,楊小班鼓吹樂棚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是大慶市範圍內的第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工尺譜
  • 對棚
  • 肇州縣
  • 雁落沙灘
  • 楊小班鼓吹樂棚譜本曲目
  • 楊小班鼓吹樂棚譜本
  • 楊小班鼓吹樂棚保護實施方案
  • 器樂
  • 演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