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讓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1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個虧損近3000萬元的團場,經過10年不懈的努力,不僅甩掉了虧損23年的帽子,還實現年盈利2000多萬元,成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12個紅旗團場之一。幫助其創造奇跡的就是科技扶貧行動中新疆農墾科學院的科技工作者。目前,新疆農墾科學院在兵團12個農業師、46個農牧團場常年都有駐場專家。

  為團場不僅僅帶來科技,更多帶來觀念的轉變

  見到劉輝時,他正在辦公室向一位剛剛從扶貧團場回來的同事了解情況。

  1994年,劉輝受派遣來到166團從事科技扶貧工作,挂職科技副團長。作為學畜牧的科技人員,以牧業為主的166團團場,正好給了他施展所學的平臺。

  “記得我第一次到團裏時是3月份,許多職工聽説我是從農墾科學院來的,都跑來看我,説:這麼年輕,行嗎?

  我沒有回答他們,開始悄悄地對傳統畜牧生産方式進行調研、分析。

  改良從育肥羊開始。我指導職工將300隻瘦弱不堪的羊進行育肥,一個月後,每只羊增加了3到5公斤肉,銷售情況出奇得好,一下掙了一大筆錢。

  第二步我從其他團場買來6000隻瘦弱羊,再次開始育肥。這群羊入冬時成為膘肥體壯的羊,市場火爆。團場第一年靠養羊扭虧為盈,職工收入大增。

  我覺得,讓職工群眾增産增收是一方面,科技扶貧的關鍵是給基層團場帶來了觀念上的轉變,這就是‘輸血還是造血式’扶貧的問題。”

  創新扶貧模式,靠制度帶活扶貧

  如今的劉輝是新疆農墾科學院科技成果推廣處處長,負責的主要工作就是科技扶貧,這對他來説,可謂是輕車熟路。

  1983年,新疆農墾科學院邁出科技扶貧第一步。從最初的科技人員下田地自己幹、指導職工幹,到現在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培養人才、推廣技術、引進新品種的科技扶貧模式,科技扶貧越做越好。

  據劉輝介紹,近年來,他們共開展了棉花栽培、畜牧養殖等技術培訓700多期(次),培訓人數6萬多人次。“關鍵是制度上進行了創新,加大了科技扶貧的力度。”劉輝説道。

  新疆農墾科學院出臺了扶貧服務管理細則,成立了多人、多專業人員組成的駐團專家組和以老專家、學科&&人組成的諮詢專家組,不定期巡迴檢查,現場解決發現的問題。

  2010年新疆農墾科學院獲中國産學研合作促進獎,全國“‘三農’科技服務金橋獎”。王新華院長深有感觸地説:“從過去的閉門搞科研,到走出去把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到生産實踐中,我們更深地理解了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理解了職工群眾對科技的渴望與需求,相信我們會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好,讓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本報王 瑟

熱詞:

  • 科技扶貧
  • 1983年
  • 科技服務
  • 科學院
  • 科技人員
  •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
  • 農墾
  • 科技成果推廣
  • 科技工作者
  • 職工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