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三重拷問奶企集體漲價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1日 05: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唐春成/畫

  □一語中的

  鄧海建

  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製品將集體漲價,漲價幅度為每箱1元到2元。三元、伊利公司均證實了乳製品漲價的消息,而部分超市則稱已收到多家乳企的漲價通知。有專家稱,乳企所稱的原料成本上漲這一理由講不通,集體漲價或源於今年以來乳企自身的壓力(11月29日《新京報》)。

  市場價格如潮水,漲落有常。然而,國內乳企年底的“集體漲價秀”,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巧合”、抑或是“默契”?猶記得此前國家發改委在約談了洋奶粉生産商之後,在中國奶業協會的&&下,包括伊利、三元等35家國內乳企簽訂了“不漲價協議”,承諾不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不以非法手段壟斷商品價格。幾個月過去,“拉鉤上吊”的協議就在所謂“成本上漲論”的説辭下土崩瓦解。

  關於集體漲價的記憶,遠的有彩電、中期的有方便麵、近的有日化産品,無論得逞與否,結果都很“杯具”:一應被坐實在“串通”、“擾亂”等板子上。確實,于一個自由的市場來説,任何集體漲價行為,幾乎都有著面目可疑的背景。換言之,漲價不是不可以,但越是“集體”的動作,越是要撇清“結盟”的嫌疑。中國乳業資深專家王丁棉就曾表示“外資品牌漲價比較聰明,為了逃避串價的嫌疑,每次都是錯開漲價,如1月至2月有兩家奶粉品牌漲價,其他家不漲,但7月至8月,又會有兩家奶粉品牌漲價。”如此這般,不過是有效地避開價格部門監管。

  回到眼下的國內奶企集體漲價上來,其行為繞不開三重拷問:一者,事實上,近期以來,奶源漲幅並不大,此外,白糖、乳清粉、乳糖、包材這些原料都在降價,與此同時,近幾個月以來,進口奶粉價格也一直在跌,國內乳業巨頭所謂的“原料成本在上漲”這一理由似乎並不穩健;二者,就在今年初,面對原材料上漲引起的成本增加,中國奶業協會建議企業應通過改進生産經營管理、優化産品結構等方式,化解成本上漲壓力,在獲得合理利潤的同時,維護乳製品市場價格基本穩定。如今,歲末年底,需求飆升,此時的盈利為何反而消化不了“成本”的壓力?三者,蒙牛黃曲黴素M1事件令整個乳業雪上加霜,公眾對國産乳製品的信任度再次跌入谷底,當此重振消費信心的關口,乳企不是去穩固市場份額、反而以漲價的方式回應公眾的猶疑,“集體漲價”莫非是為洋奶粉做廣告?此外,我國反壟斷法明確規定,禁止具有競爭關係的經營者達成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的壟斷協議,那麼,眼下口徑一致的漲價聲如何洗脫“協議”或“變相協議”的嫌疑?

  漲價無原罪,但行業巨頭集體漲價尤須公平正義。從這個邏輯來看,價格監管部門任重道遠,從高檔白酒到乳製品,需要將漲價風潮向消費者及時、充分説明。

熱詞:

  • 集體漲價
  • 集體
  • 協議
  • 成本
  • 巧合
  • 結盟
  • 漲價幅度
  • 新京報
  • 拷問
  • 成本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