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十八大代表|歌唱藝術家關牧村
有人這樣評價過關牧村,説她德藝雙馨,是歌唱家、是勞模,更是好人。[詳細]
國際在線 2012年11月07日 20:53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劉新月):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將於11月8日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受到了世界各國媒體及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日前,德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東亞研究院院長托馬斯 海貝勒教授接受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的專訪,就中共幾十年帶領中國取得的巨大經濟與社會成就,十八大後中國經濟與社會政策的變化調整,以及新一屆領導集體組成後中德關係的走向闡述了他的看法。
作為資深中國問題專家,海貝勒教授對中國有著別樣的感情。對於中國近年來的發展變化,他首先表達了自己最切身的感受:“中國的發展讓人驚奇。給我感觸最深的首先是如今這個高度開放的中國,這在1978年以前是難以想象的。其次是民營經濟的迅速崛起,計劃經濟轉變成市場經濟。另外,政治結構的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以及新的經濟發展道路的有益嘗試都是巨大的變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消除貧困做出的卓越貢獻,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産黨制定和實行了一系列符合國情的路線方針政策,使中國逐漸走上了興旺發達的道路,人民群眾更加擁護中國共産黨,擁護社會主義。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執政黨,中共是如何取得如此大的執政成就,海貝勒教授闡述了自己的理解:“首先必須要説,中共強大的學習能力,使其能不斷地調整適應面臨的新問題,這一點是西方國家很少意識到的。我們現在説創新,一般都會想到歐美國家的技術革新,但很少人能意識到,中國有著獨特的社會與政治創新能力,比如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建立包括農村在內的全面社會保障制度,地方政府擁有更多的透明度與政策靈活性等。另一方面的經驗就是成功的經濟結構改革,即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社會的開放程度因此大大提高,促使中國迅速崛起。”
自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達30多年之久,讓全世界矚目。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大環境的影響,中國經濟連續五個季度放緩,特別是今年以來,經濟增速放緩壓力進一步增大。對於十八大後的經濟政策走向以及經濟增速放緩所帶來的壓力,海貝勒教授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增長'當然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但是我理解的‘增長'有更多的含義,‘增長'應該以人民的需求為中心,不僅包括經濟的增長,還應包含政治穩定,社會公平,公眾參與度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些地區如今仍只關注經濟的增長,這是需要改變的。對於未來經濟的走向,我認為不會涉及到大的經濟改革,若從現有存在的經濟問題入手,比如在為私營經濟創造更加公平的經濟環境,支持民間信貸的發展,加強地方稅收制度改革從而減少負債方面,都能使新一屆政府有所作為。”
自1972年建交以來,中德雙邊關係取得了長足發展。2010年中德關係升格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作為雙邊關係的發動機和穩定器,兩國經貿合作不斷深化。2011年雙邊貿易額達1692億美元,同比增長18.8%,佔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的近30%。德國企業累計在華投資超過183億美元,中國企業對德投資快速增長。正如胡錦濤主席所説,中德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大,中國面臨著領導集體的換屆,對於換屆後中德關係走向,海貝勒教授充滿信心:“中德關係目前的發展可以用‘非常好'這個詞來概括。我覺得,新一屆領導集體産生後,中德兩國會繼續保持這種緊密互信的友好合作關係。中德兩國已建立了定期人權對話和法治國家對話機制,我希望在未來幾年,新一屆領導集體能在這些對話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促進對話取得更加積極有效的結果,從而進一步推進中德兩國關係,在新時期走向一個更加美好和燦爛的未來。”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澳門日報》的評論説,習近平與李克強、張德江、王岐山等人一樣,知青經歷造就了他們的平民情懷,這種政治素養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執政方式和政策導向;伴隨著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又使他們具備了開闊的世界眼光。
全軍和武警部隊廣大官兵歡欣鼓舞、鬥志昂揚,紛紛表示,堅決擁護全會的決定,堅決擁護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權威,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決心毫不動搖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