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他是一位退休老人
16年前,他創辦了山西首家市民學校
為了這個學校的發展,他曾在一年內住了7次院

[詳細]
記者特稿

78歲老人創辦山西首家“市民學校”

    核心提示:對於自己16年前的選擇,衛中奇從沒後悔,他説,“作為一名有著50多年黨齡的黨員,就應該想著為社區、為人民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是我的責任,但我做的還不夠,還不好。”[詳細]

    央視網特稿(網絡新聞聯播記者 王莉莉報道)再過幾天,就是太原市“文明市民學校”成立整整16年的日子。

    為了這個學校,78歲的老校長衛中奇,一年時間住了7次醫院,大家都勸他趕快退休,老人扶著受傷後剛剛好了一點的腿説:“幹了56年教育工作,捨不得,放不下,但不服老不行了,希望找個接班人接替自己,也希望有更多的公益組織能參與到市民學校的建設中來,讓學校變得豐富多彩,讓更多市民能高高興興地走進課堂。”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山西首家“市民學校”,16年的時間裏,太原“文明市民學校”開辦了122所分校,先後舉辦了600多場專題講座,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30萬人參與其中,受到教育。衛中奇和他的市民學校,已經成為向市民傳播精神文明、提高市民文化素質的重要陣地和載體。

    開辦傳播精神文明的學校

    衛中奇是山西沁縣人,1995年12月31日,61歲的他從工作了40年的教育崗位上退了下來。

    “當時就想的要找個事情做做,不能閒著。”而此時,衛中奇看到了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於是,建立“市民學校”的想法冒了出來。

    其實,當時退休在家的衛中奇,接到了很多私立學校的邀請,希望高薪返聘他,而他卻執意選擇創辦這所市民學校。

    一個人,沒有場地,沒有教室,沒有老師,沒有經費,學校怎麼開?而且,當時大多數人對“精神文明”沒有具體的概念。慶倖的是,當衛中奇找到自己所在區的領導,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溝通後很支持,領導不僅幫忙解決了辦學場地,好多市、區領導和一些專家、教授還成為學校的老師。

    就這樣,1996年,山西首家“文明市民學校”正式開課了。

    騎車遊説,開辦122家分校

    沁縣人有一種內斂的性格,一般不張揚,不露富,衛中奇也一樣。但為了能搞好市民學校,讓更多的人享受“精神文明”,當年已經60多歲的他騎著一輛28自行車,走遍了各個單位、企業、學校,將學校半年的課程安排表和講課地點發給大家。

    拿衛中奇所在的太原市三橋街道辦來説,有駐地單位1000個,居民10萬多人,在1997年,他每天早晨6點起床,簡單洗漱後就出門,騎上自行車按照自己打印出來的單位一家一家地跑,“理解我的用心的人,不僅會動員更多的人來聽課,還會和我們搞活動,增加和提高大家的素質。不理解的也很多,有的領導一看到我,不是找個理由推脫,就是避而不見。”

    至今,衛中奇還記得第一堂課的情景,一下子來了100多人,因為椅子不夠,很多人都是站著聽完一個半小時的課程。

    今年76歲的李涵芳就是首批聽課的學員,在李涵芳老人的記憶中,當年開設的課程主要是政治、養生保健和英語。“為了能讓我們這些人聽懂,老師除了教大家要熱愛太原,做文明城市人外,還會講太原的歷史,整堂課就像講故事一樣,好聽,還能懂。”

    整整17年,除了特殊情況外,李涵芳幾乎沒有缺過一堂課,更讓記者意外的是,幾乎不識字的老人,還能説流利的英語,熟練使用電腦聊QQ、建QQ空間。

    衛中奇説,學校是免費的,但學員卻有著不同的需求,為此,他從各行各業找了60多位不要一分錢的志願兼職老師,來滿足大家養生保健、投資理財、適用外語、電腦入門、烹飪等需求。慢慢地,聽課的市民越來越多,很多大學老師和醫院專家都成為學校誌願者,最多的時候一個星期會來上三次課。

    採訪中,衛中奇告訴央視網記者,16年來,學校結合每一時期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先後舉辦了600多場專題講座,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30萬人次受到教育。[詳細]

記者手記

央視網駐山西記者 王莉莉:


    翻著報紙,排著課表,陽光透過玻璃,撒在衛中奇老人身上。

    坐在藤椅上的衛老師,清瘦而平和,無論我問什麼,他總是會自然而然地説到他的學生和學校,一説就是好半天。

    在去採訪他之前,我只是感嘆于78歲老人16年的堅守。而經過面對面的交談,並試圖通過老人的回憶感受建校之初的艱辛後,我真正地明白了他內心的那份執著,以及掩飾不住的驕傲和欣慰。

    年紀大了,老人的身體一年不如一年,這一兩年,大大小小的病加起來,他住了7次醫院。如果僅僅是為了一份工作,或許早就堅持不住了,支撐著老人走下去的,是一份信念和熱愛。

    ——“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做的都是普通的事。”

    ——“我一直覺得這件事做得有價值,所以多累都要堅持下來。”

    ——“這所學校的大門,為所有市民敞開。”

    ——“這所學校,得到過太多好心人的幫助,這讓我很感動。”

    ——“眼下,我最大的擔憂是,自己退休後,誰來接班。”

微博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