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16年,在內蒙古經濟發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日曆翻至2016年10月26日。
這天,總投資600億元、中國規模最大的煤制烯烴項目——中天合創煤炭深加工示範項目在鄂爾多斯建成投産。
這個以“煤—甲醇—烯烴”為鏈條的項目達産後,將就地轉化煤炭上千萬噸,原本過剩的原煤身價陡增,年創利稅16億元——對於正在受制于傳統産能過剩的鄂爾多斯而言,這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轉型意義。
“痛下決心減少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這既是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上加快轉型升級的嘹亮號角,也是內蒙古在去産能中一展産業轉型抱負的必由之路。
新常態下,這一號角成為扣人心弦的時代強音,推動全區企業在去産能中砥礪前行。
日曆翻至2016年12月8日。
這天,填補中西部産業空白的重大項目——包鋼稀土鋼板材冷軋項目全面投産,徹底終結了內蒙古鋼鐵企業不能生産高端汽車板材的歷史。
該項目達産後,能夠化解數百萬噸粗鋼過剩産能,冷軋産品噸鋼售價比熱軋産品提高1000元左右——對於依然在低端産能過剩困境中掙扎的諸多鋼企而言,這無疑具有風向標式的轉型意義。
為什麼要轉型?翻開近年來內蒙古乃至中國經濟大事記,“傳統行業産能過剩”“低端産能過剩寒流”成為切膚之痛,一再考驗著傳統行業、資源型産業的生命力。
“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亡地而後存。”——為了迎戰來勢洶洶的“寒流”,2016年,內蒙古以去産能催動經濟轉型的抉擇先聲奪人:堅決有力化解過剩産能。
“對於以傳統産業、資源型産業起家的內蒙古而言,去産能是一場硬仗。”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永軍坦言。
在這場化解過剩産能的硬仗中,內蒙古的戰略戰術充滿轉型色彩:淘汰落後産能,調減無效和低端存量。今年以來,內蒙古關閉煤礦10處、淘汰煤炭低端産能330萬噸,已完成全年任務;退出煉鐵、煉鋼低端産能291.25萬噸,完成全年任務的114%。對未經核準而建的多處煤礦予以取締,相當於關停4個産能4000多萬噸的大型煤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內蒙古的大動作令人矚目。
吸引眼球的,當然還是轉型——低端無效産能的“壽終正寢”,為內蒙古在産業延伸中化解過剩存量産能、做優增量産能和擴大有效供給騰出空間。
伊泰200萬噸煤制油項目的獲批和中天合創137萬噸煤制烯烴項目的投産,標誌著我區煤制油、煤制烯烴等現代煤化工示範項目的集群化落地,煤化工鏈條正在形成化解2億噸以上原煤的能力,內蒙古走進以煤炭深加工實現資源轉化的新時代;
全區首座1000千伏特高壓變電站在錫盟的建成投運,意味著我區真正開啟“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的豪邁之旅,在建和規劃的特高壓輸電通道及配套煤轉電項目建成後,將至少化解目前全區70%以上的煤電産能,“煤堵在路上、電窩在家裏”這一多年困擾內蒙古發展的困局將因此終結;
全球最大的鋼軌生産基地、稀土鋼生産基地在包頭市的全面建成,標誌著我區已形成“粗鋼—特鋼”“鋼材—高鐵鋼軌”“鋼料—稀土鋼板材”等高端産業鏈,內蒙古踏上以鋼鐵、稀土深加工消減過剩産能的新征程;
高精寬幅超薄鋁箔項目在霍林郭勒市的開工,標誌著內蒙古翻開打造世界頂級鋁深加工生産線的嶄新一頁,投資超千億元的高端鋁合金輪轂、電子鋁箔等生産線上,數百萬噸電解鋁被轉化加工成俏銷市場的終端産品,內蒙古邁出化解電解鋁過剩産能的關鍵一步。
權威媒體就此評價:去産能促成的資源轉化和經濟轉型,正在激情改寫內蒙古的經濟生態版圖。
改寫版圖的是一組濃縮轉型成果的數字:目前全區煤炭、甲醇等過剩産能深加工轉化率增至35%—43%,電解鋁、電石等過剩産能深加工轉化率增至60%—70%,鋼鐵加工轉化率達到30%左右……均比2010年有大幅提升。
“轉化”的意義在哪?
這些數字或許早已為人熟知,但每每重溫,依然讓人感到資源轉化增值帶來的轉型震撼:煤加工轉化成電和天然氣後增值2.5—5倍,轉化成油、烯烴後增值5—10倍;鋼鐵、稀土和電解鋁加工轉化成特鋼、板材、鋁箔等高端産品後,能增值幾百甚至上千倍。
轉型決定命運,發展才能自強。
“加快轉型升級,這是建設現代化內蒙古的主攻方向。”這來自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中的新要求,不僅給內蒙古在去産能的征程中樹立起更高的標桿,而且更為未來內蒙古做優增量、實現動能轉換標注了更宏偉的目標。
盤點進入倒計時的2016年,歷史與實踐已深刻昭示:在全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去産能催動的經濟轉型,已然成為內蒙古最可寶貴的財富!
這筆財富,必將惠澤後世,光耀未來!(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