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士”成“師”:“兵教員”走上三尺講臺

來源:解放軍報 | 2024年07月24日 10:49
解放軍報 | 2024年07月24日 10:49
原標題:由“士”成“師”:“兵教員”走上三尺講臺
正在加載

火箭軍士官學校軍士教員開展現地授課。卞文靜攝

  “兵教員”,在教學轉型大潮中應運而生

  前不久,一堂導彈專業示範課在火箭軍士官學校操作訓練大廳拉開帷幕。讓優秀教員為新入職教員上示範課,立起“好教員”“好課堂”樣子,是該校一個傳統做法。

  此次,給眾多軍官和文職教員授課的,是該校“兵教員”、一級軍士長王俊峰。

  這所被譽為“火箭軍軍士人才的搖籃”的軍校校園內,到處活躍著優秀軍士教員的身影。

  像王俊峰這些“兵教員”,是在該校教學轉型大潮中應運而生的。當年,該校實裝操作課上,一名教員要帶數十名學員,輪到每名學員上手的時間少之又少。加上教員對武器裝備操作實踐少,經驗不夠豐富,導致有些課程授課效果不夠理想。

  一次,一名教員講授一個操作規程,臺上講得口乾舌燥,台下學員聽得雲裏霧裏。負責教學保障的王俊峰,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主動站出來當起“助教”——讓教員專心講解理論知識和原理,他同步進行動作示範。一番配合下來,教與學、教與練等問題迎刃而解。

  “必須緊貼軍士人才培養特點規律,不斷優化教員隊伍結構,打造能教善戰的‘名師’方陣。”該校著眼培養新型軍士人才,發揮高級軍士專業技能過硬、綜合素質突出等優勢,從本單位遴選部分高級軍士承擔專業教練任務,探索走開優秀軍士任教制度。

  從激烈比拼中脫穎而出,王俊峰正式入列軍士教員方陣,成為該校首批“兵教員”之一。

  隨著人才培養任務日益艱巨,該校一方面持續挖掘本單位軍士隊伍潛力,一方面拓展“兵教員”來源渠道。他們從一線部隊中高級優秀軍士中選拔代職教員,每次任期半年,迄今已有40余名優秀軍士走上該校講臺。

  發射架下,一堂實裝操作課正在進行。23名學員先後完成10余個特情課目。教學接近尾聲,大家正想鬆口氣,“兵教員”、三級軍士長呂剛又疊加一個特情。瞬間,學員們又重新上緊“發條”,投入新的戰鬥。

  從“軍士”到“老師”,從戰位到講臺,呂剛是該校從基層部隊選拔的一名軍士代職教員。學員們説:“呂教員上課,有各種招數讓你從不會到會,剛學會就又上難度。一節課的內容總是‘量大管飽’,大家一刻不得閒。”

  “這些優秀軍士長期紮根練兵備戰一線,了解部隊裝備、崗位需求。”該校教授汪徐勝説,軍士教員已經成為教學力量的有益補充。

  如今,該校一支專兼結合、集優配強的“兵教員”隊伍已經初見成形。緊盯戰場需求,聚力教戰育人,他們搭建起學訓一體、訓戰一致的橋梁,為走開軍士培訓規模化、專業化、職業化路子注入了新動能。

  拔節成長,跨過能力素質轉型這道“坎”

  “想當好一名教員可真不容易!”回顧自己的任教之路,“兵教員”、三級軍士長張琳坦言——當時上崗好些天,仍沒找到“當教員的感覺”。

  第一次上課,張琳就露了怯。“教員,這個元器件有什麼功能?容易出現哪些故障……”雖然腦子裏裝著知識內容,也掌握實操技能,卻表達不到位。空有一身本領,不知道如何施展。

  那天,在學員的不斷發問中,張琳倉促結束了“首秀”。

  “一名士兵,能當好教員嗎?”有人心裏打起問號,張琳自己心裏也有些打退堂鼓。

  可是想想跨入“兵教員”行列的初心,經歷的層層選拔考核,張琳又不甘心。當時,除了學歷、任職等多項條件限制外,還要連闖實裝操作、命題試講、面試答辯等數道關口,可謂是競爭激烈、優中選優。

  張琳暗下決心,必須跨過能力素質轉型這道“坎”。

  “帶學員上課和帶班裏戰士訓練完全不一樣。張琳遇到的‘攔路虎’,每名‘兵教員’都可能會遇到。”該校黨委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這些“兵教員”要想適應崗位需求,無論是從知識結構、授課技巧還是思維理念,都亟需轉型升級。

  很快,該校接連出臺一系列舉措,助推“兵教員”快速轉型——

  進行上崗強化培訓。他們對“兵教員”承擔哪些職責、需要哪些能力進行量化明確,從教案編寫、課件製作等方面加強崗前培訓,並進行嚴格考評,合格方能上崗。

  開展結對幫帶培養。他們把“兵教員”挂靠到每個專業教研室,安排優秀教員進行“一對一”幫帶,從講好每一堂課的細節點滴進行錘煉。

  推出強能提質“套餐”。他們為“兵教員”量身規劃成才路線圖,針對短板弱項進行補差,深度參與教學科研任務,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等能力……

  拿張琳來説,為了讓他儘快成為教學骨幹,所在單位不斷給任務、壓擔子。

  一次,學校組織學員執行實彈發射任務,張琳既作為教員參加,又擔任專業負責人,每天帶領學員在發射場上摸爬滾打。

  那天,導彈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長劍飛天,直刺蒼穹,在天際劃出一條壯美彈道。張琳和學員們久久凝望著天空——那是軍士學員在發射場上書寫的畢業答卷,也是張琳向著優秀軍士教員邁進的紮實一步。

  戰教相融,增強教學科研針對性實效性

  “問題這麼快就解決了?”

  “兵教員”、三級軍士長郭美超從裝備車底鑽出來,讓現場數十名軍士學員驚住了。

  課堂上,前來督導教學的一名專家臨機設置了一個故障特情。這一下難倒了學員,大家圍著裝備鼓搗了好一陣,仍然找不到頭緒。

  大家的目光聚焦到授課的郭美超身上。只見他一邊嫻熟操作、一邊細緻檢查,很快找到了問題所在,沒多久就成功排除故障。

  “這樣的硬核教員,就是我們的好榜樣,跟著他們學操作、練打仗,心裏有底氣有信心。”學員們為郭美超送上熱烈掌聲。

  前不久,在該校某教材編寫推進會上,數名“兵教員”集思廣益,讓一批新戰法新訓法新成果進入教材進入課堂。某教研室主任陳超説:“他們了解部隊所需、熟悉學員所想,教學科研的針對性實效性很強。”

  因為這些獨特優勢,“兵教員”接連帶來喜訊。去年底,由該校軍士教員參與完成的某教材,亮相上級組織的基礎訓練規範交流活動,受到部隊各級指揮員一致好評。

  教位戰位無縫對接,課堂戰場緊密相連。去年以來,該校探索推行學員“教管訓”融合式培養新模式,軍士教員再次擔綱重任。他們不僅是學員的專業課老師,還成了學員“模擬營”的帶訓教官,從日常管理、學習訓練等方面,參照作戰部隊模式實行,讓學員提前進入未來崗位角色,錘煉帶兵打仗能力。

  月明星稀,代職即將期滿的呂剛,仍在辦公室忙碌。半年任教時間,他寫下了優秀的“成績單”——參與6個項目建設、編寫7本教材和資料,獲得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還有3項實用新型專利正在申報……臨走前,呂剛白天忙著上課,晚上趕緊把從教心得寫下來。

  一項人才培養跟蹤調查數據顯示,這些年來,軍士教員助力該校培養的軍士畢業學員中,90%以上擔任關鍵崗位操作號手,85%以上擔任班組臺站骨幹,成為火箭軍高素質打仗型軍士人才的生力軍。

  多方受益,構建高素質軍士培養大格局

  一場“四會”教練員比武在火箭軍某旅激戰正酣。最終,從該校代職教員返崗的一級軍士長王文亮脫穎而出。

  一段代職教員的經歷,到底給這名軍士帶來怎樣的變化?

  代職之前,王文亮被旅裏選拔為教練員。可他一直在教學上成績平平,有時還因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守舊,受到官兵“冷落”。

  從火箭軍士官學校代職回來後,大家發現王文亮的教學風格發生了變化——能從官兵實際出發,帶著問題、帶著成果,善於聚焦備戰打仗的“點”、抓住聽課官兵的“心”,授課滿意率大幅提升。

  “當教員的經歷,是我軍旅人生的寶貴財富。”代職教員期間,王文亮與專家教授一起鑽教學、搞科研,更新教學觀念。回到部隊後,他不僅立足崗位擔當作為,還向上級提出一系列合理化建議。

  細數近年來“兵教員”的收穫,該校教務部門領導欣喜地説:“他們完成的教學訓練系統,在多支部隊投入使用,上報參評軍隊科技進步獎;編寫的教材,被軍隊院校士官教育聯席會評為一等獎……”

  選送軍士到院校代職任教,基層部隊也嘗到了甜頭。火箭軍某部領導説:“雙向奔赴帶來院校、部隊和軍士個人多方受益。能力升級的‘兵教員’,像一顆顆酵母,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有力推動部隊各項建設發展。”

  那天,發射架下,學員們整齊地坐成兩排,教研室領導望著一張張稚嫩面龐,對剛剛走上崗位的“兵教員”耿立營説:“從今天開始,他們就是你的學員,為部隊培養比自己更優秀的軍士,是你的新任務。”

  談到新學期的教學計劃,耿立營説:“我們要到一線部隊去授課,也爭取把更多練兵備戰成果帶回課堂。”原來,該校從基層部隊軍士培養需求出發,準備派送優秀教員前往部隊,開啟現地辦學,進行“訂單式輸送”,把人才培養課堂辦到戰場、辦到陣地、辦到一線。一聽到這個消息,耿立營第一個主動報名。

  構建高素質軍士培養大格局,前路可期。該校“劍鋒廣場”上的士兵楷模燈箱熠熠生輝,越來越多的優秀軍士人才,從這裡走向未來戰場。

  銳視點

  讓更多“大師傅”帶出“好徒弟”

  ■姬建春

  “要不斷提高能力水平,努力做大師傅,帶出好徒弟。”習主席的殷切囑託,為更好地加強軍士人才隊伍建設,指明了路徑和方向。

  士官學校作為軍士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更需要做好“大師傅”這篇大文章,豐富院校教員隊伍多樣化構成,把“兵教員”的地位作用凸顯出來,推動軍士教育蓬勃發展,更加高效供給打仗人才。

  我軍兵教兵的優良傳統由來已久。進入新時代,更應賦予兵教兵新的內涵,創新思維觀念,延攬集聚優秀人才,推開專長化任教路子,讓“兵教員”真正走上院校講臺,充分發揮“酵母”作用,把備戰打仗的真功絕活帶到課堂,傾心教給學員,推動由“兵教頭”零散帶兵向“兵教員”系統育兵轉變、由小範圍受益向大面積輻射轉變。

  “兵教員”來自士兵群體、成長在基層一線,最清楚部隊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最熟悉士兵崗位需要什麼能力,也最了解士兵該怎麼學怎麼訓,與學員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和力、感召力。

  “兵教員”擁有軍士和教員雙重身份,是院校專職教員的“左右手”和“連心橋”,用兵言轉化知識、用兵語訓練技能、用兵行親身示教,能夠讓學員從心理上緩解學習壓力,更容易找到理解共鳴點和情感認同點,拉近“教”與“學”的距離,助力提升育人成效。

  軍士教員是在部隊的磨礪鍛造中成長起來的,是獻身國防、建功軍營的鮮活典型,豐富的閱歷經常感染著學員、非凡的事跡時刻激勵著學員,在言傳身教中引領學員廓清思想迷霧,找準自身定位,明晰發展方向,激發前進動能。

  軍隊院校因戰而生、為戰而建,培養打仗人才是根本使命,“兵教員”更是教戰練戰中堅力量。“兵教員”長期處在練兵備戰最前沿,掌握部隊戰訓研究最新成果,能夠有效促進院校教戰內容更新,使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部隊需求側精準對接;他們技能嫻熟、本領過硬,能夠標準展現裝備運用流程和操作細節,既為學員觀摩學習、模倣訓練打造示範樣板,也為院校組訓模式創新、新型教材開發提供重要借鑒;他們在操作演訓一線身經百戰,應變應急能力強,在院校裝備實操、綜合演練、實彈發射中,常編入把關組、導調組和技術室等崗位,負責當好實戰標準檢驗員和訓練安全守門員,確保實戰實訓放心托底。

編輯:肖瀟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由“士”成“師”:“兵教員”走上三尺講臺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