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科教微信訂閱號,敬請關注!
原標題:
馬克思在第一國際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説
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站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由中宣部指導、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創作的兩集文獻紀錄片《不朽的馬克思》5月3日至6日分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紀錄、科教、新聞頻道播出,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評價。在中央召開的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們在新時代沿著馬克思主義指引的道路繼續前進指明了方向。這部紀錄片為廣大群眾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提供了一部影視化學習輔導教材。
馬克思是一位“千年思想家”, 馬克思的一生波瀾壯闊。如何在兩集100分鐘的篇幅裏講述馬克思生平與思想,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世界性,對我們創作團隊是個巨大的挑戰。
首先,我們力圖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為觀眾呈現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馬克思,使之達到學術、藝術和技術表達的高度統一。全片以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發展為主要線索,沿著馬克思的人生足跡,實地拍攝馬克思工作、生活的場景,以及手稿文獻等珍貴文物,刻畫馬克思的性格、形象,講述馬克思的生活故事,體現馬克思的偉大精神。上集以《共産黨宣言》發表為核心內容,重點講述馬克思的青年時代,講述馬克思主義誕生;下集以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過程為重點,全面論述馬克思理論體系的形成,馬克思在崎嶇的科學道路上不斷攀登,終於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為了電視表達生動鮮活,我們攝製組先後趕赴德國、法國、英國等6個國家,實景拍攝了近30處馬克思工作、生活過的地方。為了保證拍攝精準,撰稿組從文獻資料中梳理出詳細的行程圖,其中很多地址都是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書信中找到的,具體到了每個門牌號。100多年過去了,很多地方物是人非,我們以科學的態度一一進行了辨認、考證和拍攝。我們在片中展示的60多件馬克思手稿文獻,有許多都是珍稀資料。如馬克思簽名的德文版《資本論》是首次影視披露,而片頭藝術化呈現的“Karl Marx(卡爾 馬克思)”,也是源自這個親筆簽名。片中還披露了恩格斯1893年在德國講演的鏡頭,這是恩格斯生前留下的惟一一段影像資料。這就使全片具有了更強的文獻性。
該片力圖使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從馬克思的生平與思想中得到深刻的啟迪和教益。馬克思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熱愛生活,真誠樸實,重情重義,有著高尚的情操和偉大的人格。片中向觀眾展示了馬克思的中學畢業考試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當時的馬克思僅有17歲,就確立了“為人類而工作”的理想。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寫作《共産黨宣言》的時候都不到30歲。該片在描繪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巴黎的“歷史性會面”時寫道:“這是那個時代兩位最優秀的青年的會面。”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表達,相信對當代青年也會有所觸動。馬克思一生經歷種種苦難,長期流亡,居無定所,四個孩子先後夭折,但他沒有向苦難的生活低頭,“目標始終如一”。紀錄片著力講述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情,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的友情,基礎是他們共同的信仰與追求;燕妮喜歡馬克思,傾慕的是他的品格、才華和胸懷,他們不僅是夫妻,也是戰友。這些都能使觀眾走近馬克思,使他們得到深刻的啟示和心靈的凈化。
該片敘述了馬克思、恩格斯與中國革命的關係。《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一書收入關於中國問題的17篇論文,這些文章寫作的年代,正值兩次鴉片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正在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蹂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憤怒聲討了帝國主義者的侵華暴行,熱情讚揚了中國人民保衛家園的英勇行動,並且預言中華民族必將重新崛起,成為“亞洲新紀元的曙光”。這使中國人民尤感親切。歷史充分説明: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是完全正確的,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完全正確的。
馬克思主義的光輝照耀當代跨越時空。片中講到馬克思、恩格斯《共産黨宣言》發表的時候,鏡頭立即切換到當代中國。201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産黨宣言》及其時代意義舉行第五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共産黨宣言》揭示的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産主義的必然趨勢,奠定了共産黨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家園的理論基礎。片中還特別説明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週,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前往上海,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宣誓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一大紀念館中陳列著1920年陳望道翻譯的《共産黨宣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黨時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貴、每個情景都耐人尋味,我們要經常回憶、深入思索,從中解讀我們黨的初心。電視還以畫面呈現了《共産黨宣言》中文版第一版在中國收藏分佈圖。
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關注和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原因所在。片中説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紀錄片《不朽的馬克思》體現著技術的突破和創新。以前拍紀錄片,視覺呈現手段相對比較單一。而如今,不僅要實拍,技術創新無疑為創造力插上了翅膀。儘管今天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鏡頭的質量、剪輯的水準依然是衡量一部好片的根本,但新技術的引入,無疑讓更多有靈性的創意得以實現。與很多同類紀錄片一樣,缺少影像資料是拍攝《不朽的馬克思》的一大難題。這次,我們沒有用演員情景再現,也沒有用口述體,而是以新的方式、技術和手段,努力還原真實的歷史,引領觀眾走進馬克思的時代。攝製組沿著馬克思的足跡實景拍攝,以4K超高清技術和環繞全景聲方式再現歷史,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之感。全片100分鐘,三維動畫就有40多分鐘,佔總時長的三分之一。對中外名家畫作,使用三維動畫表達,復現了當時的場景。片頭的馬克思巨幅畫像,是特別邀請畫家為片子量身定制的。鏡頭從馬克思瞳孔處拉開,折射出200年的時間跨度,寓意著對馬克思從思想到形象的認知。我們還在深入理解文獻的基礎上,以高科技還原馬克思的書房。現實和歷史場景之間的無縫串聯,鏡頭蒙太奇行雲流水,讓觀眾情緒也跟隨人物情感流動起來。氛圍對了,才會産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讓紀錄片呈現一種精緻和大氣的風格。這就為重大題材文獻紀錄片開創了一個新天地。
藝術追求永無止境。我首次承擔的重大題材文獻紀錄片是1998年拍攝製作紀念《共産黨宣言》發表150週年的紀錄片《共産黨宣言》。20多年來,我和我的團隊還承擔了多項重大題材文獻紀錄片的創作任務。經過不斷努力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文獻紀錄片比較成熟的創作模式,搭建起“國家影像工程”的基本框架,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有機融匯。這次紀錄片《不朽的馬克思》創作,是在以往基礎上向前邁出的新的一步。創作和突破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