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出生於1936年。1961年畢業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同年進中央電視臺任編輯。1986年被評聘為高級編輯。曾任中央電視臺專題部,社教部,總編室主任,副總編,副臺長以及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副主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名譽會長。 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收租院》、《話説長江》、《話説運河》;《北京人在紐約》、《蒼天在上》、《牽手》等。同時為電視劇《武則天》、《唐明皇》、《雷雨》等撰寫主題歌。另外,還出了不少電視廣告創意。其中,《收租院》和《話説長江》第8集《從宜賓到重慶》的解説詞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 2000年獲布達佩斯21世紀藝術節組委會授予的“中國藝術海外傳播貢獻獎”。2012年獲“光影紀年”中國紀錄影像世紀盛典授予的“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1965年,陳漢元為電視紀錄片《收租院》撰寫了解説詞。次年,這篇解説詞被收入小學語文課本。《收租院》是在國家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誕生的,它以北京中國美術展覽館展出的反映階級壓迫的泥塑人物群像為題材,通過到四川省大邑縣實地拍攝,將一群靜止不動的泥塑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影像和解説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達到了啟發、教育民眾的目的。
《雕塑家劉煥章》是用16毫米彩色膠片製作的一部電視紀錄片,時長30分鐘,它紀錄、展示了一個雕塑家精彩人生的精彩片段。面對10年文革流失的年華,哀嘆、埋怨,無補與事,要緊的是爭分奪秒、聚精會神地把握住現在。正是靠這種務實精神,劉煥章在不長的時間裏,為中華民族的雕塑園增添了令人感佩的奇葩,數以百計。
《話説長江》是80年代最受歡迎的電視紀錄片,也是中國紀錄片的高峰。虹雲和陳鐸兩位老藝術家繪聲繪色的解説,陳漢元濃筆重彩、翰墨華章的解説詞,長江兩岸的旖旎風光以及從古到今的傳奇故事……這部紀錄片做到了很多個“第一”。紀錄片首次有了主持人,滿頭銀發的陳鐸坐在鏡頭前,“顯得有分量”;片子結尾使用“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評書式懸念,讓觀眾看得欲罷不能。
這是一部介紹運河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紀錄片。《話説運河》播出的轟動效應大大超過《話説長江》,成了中國紀錄片發展史上最早的高潮。歷史與現實交融,人物與社會互動。一路民俗風情,秀麗風光,人文歷史,無不娓娓道來。繼《話説長江》之後,這部紀錄片同樣達到相當高的水準。無論從畫面、音樂還是解説詞,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深厚的、強烈的感情。遠勝任何説教。
十二集大型電視紀錄片《望長城》,被人們稱之為"中國紀錄片發展的里程碑"。主持人沿著長城遺址走,長鏡頭始終跟隨著主持人,全片不僅考察了長城本身,更多的還表現了長城遺址沿途人民的生活狀態,《望長城》的紀實風格,對以後電視片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因此很多人將它當成中國新紀錄片的開端。
雁蕩山,這個名字聽起來不沉重,有點浪漫,有點詩意。在很久以前,這座山的山頂有一個湖,湖裏蘆花搖曳。南來北往遷徙途中的大雁,成雙成對成排的在這個蘆葦蕩裏逗留。因此,後人就把這個湖稱作雁湖,把這座山叫作“雁蕩山”。直到清代,有一個名叫方尚惠的人來到此地,他仰望山頭,見“群雁嘹嚦,飛集其巔”;登上山頂,見到的是“第覺滿目湖光,渺彌衍盪漾,風吹荻葉,颯颯有聲,雁且飛且鳴,群薈湖中”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