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在手提式攝像機廣泛使用之前,紀錄片工作者用的是各種型號的16mm電影攝影機和膠片(或負片,或反轉片)。因為價錢昂貴,後期加工、合成也相當複雜,所以在前期通常只拍畫面,不作錄音,也就是説,沒有同期聲,也沒有自然的背景聲。
正因為如此,所以幾乎所有的中國紀錄片都是畫面+解説+音樂,偶爾有一點當事人講話的同期聲。這種“格式”在中國紀錄片界統治了幾十年。
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了,各傳媒機構(尤其是電視臺)的經濟實力也遠比從前雄厚了,於是,攝像機和錄像帶統盤地代替了攝影機和膠片。
於是,紀錄片的攝製方法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不但長鏡頭得以廣泛運用,同期聲和背景聲也前所未有地繁榮昌盛起來。
於是,有的同仁以極大的熱情和勇氣開始製作完全摒棄解説詞和音樂的新型紀錄片;在會上,在報刊上,也有不少同行對過去那種“畫面+解説+音樂”的轉統模式進行批判、嘲諷,嗤之以鼻。
在這樣的氣氛中,我開始動搖,進行反省,也真誠地懷疑紀錄片的老模式、老轉統,並真心羨慕新人們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各式各樣的片子看多了,又覺得一些紀錄片的節奏似乎太緩慢了,為什麼?因為它完全放棄了解説詞,其情其景,不得不隨著季節、時日的輪迴、延伸而輪迴,而延伸。也因為轟走了解説詞,因而只能耐心地依靠同期聲來表明片中眾多的人物關係,等等。
最近,我應邀擔任四川電視節國際評委,前後四天光景,觀看了一百多部自然與環境方面的紀錄片。其中大部分是法國、英國、奧地利、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與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送來參評的。
我特別注意到以下所列的事實:
幾乎所有的片子都有解説,而且有的是從頭説到尾,偶爾插入少量同期聲講話;
幾乎所有的片子都有音樂,有時“獨立”,有時作為解説的“襯底”。
於是,我又動搖了,我又開始反思。我的新傾向是:只要堅持真實這個基礎,只要真正有助於主題的發展、推進,那麼,一切元素都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