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紀錄片是以時代精神與文化潮流為創作背景的文化産品,是時代的人生觀、自然觀、世界觀的表現。不同時代紀錄片的創作風格、表現手法,不能一言以概之,也不是對紀錄片沒有積累的人能夠一望而知的。
紀錄片的傳播離不開受眾,一方面,紀錄片受眾群體需要市場的培育,另一方面,良好的受眾環境,對紀錄片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欣賞優秀紀錄片作品需要相關的文化素養作支撐,素養越多,對於紀錄片的理解認識越也才會越深入。
中國紀錄片有別於外國紀錄片,研究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就會發現它深深地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國紀錄片在題材的選擇、構思、表現手法、解説詞等技巧上,可以看出創作者的精神、人格,及其時代思想和文化追求。
以上種種,是本書訪談寫作的初衷。陳漢元老師是中國紀錄片領域的領軍人,通過他對中國紀錄片發展的闡述和對他藝術人生的記錄,人們對中國紀錄片發展及中國紀錄片人會有更多的了解。
本書在寫作體例上借鑒了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採訪風雲人物的形式,但是又和她有所不同。在內容上適時地加入了時代、創作背景和紀錄片作品的相關研究成果和分析,以期讀者對訪談內容、訪談人物的語境有恰如其分的理解。
文中很多話題是放在特定的歷史的層面上展開的,距今也有長短不一的歷史,這些歷史背景下的紀錄片創作狀態和現在是很不一樣的,也不是如今每個人都知曉的。運用這樣的寫作方式的目的是希望不同層面的讀者都能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
陳漢元老師是一位語言大師,理想的訪談對象,他獨特的語言魅力,長期以來為業內人士所稱頌。他在中國紀錄片事業上所做的貢獻彪炳在中國紀錄片的史冊上。陳漢元老師在談及中國紀錄片創作時的態度是真誠,且富有激情。
採訪採用開放式和封閉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除了個別地方有刪節,其餘部分的訪談都保持了原有的語境,因為訪談基本上是一氣呵成。
當然,後期編輯和寫作時,我將各部分的內容按照歷史的脈絡和內在聯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儘量保持每個段落訪談中場信息的原有風貌。
陳老師的紀錄片創作探索之路,伴隨著中國紀錄事業的發展,他的人生是紀錄片的人生。通過他的藝術人生,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紀錄片和電視事業的發展軌跡。訪談沒有停留在他個人這個視角上,而是放眼全國和世界紀錄片的發展,陳漢元老師作為中國紀錄片創作的優秀代表,我們從他的藝術生涯中可以看到老一輩紀錄片工作者的足跡,和他們這代人在紀錄片創作上為年輕一代留下的寶貴財富。
為了真實客觀地反映陳老師及他們那一代人的風采和精神面貌,我特別邀請朱景和、梁碧波從不同的角度撰寫了他們眼中的陳漢元老師放在圈內人士眼中的陳漢元一節,他們用精彩的筆觸,為我們保留了值得記憶的歷史瞬間,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本書以陳漢元老師的藝術人生為主線,以中國紀錄片創作為背景,在中國電視走過50年的輝煌歷程之際,向人們展示中國紀錄片的發展風貌。陳漢元老師的紀錄片作品曾經在相當一個時期引導著中國電視紀錄的創作走向,通過他的敘述,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紀錄片發展跳動的脈搏。)
《一撇一捺——陳漢元訪談》作者石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