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韓哲
對於銀行暴利的提法,央行行長周小川昨日在全國“兩會”的記者會上説“恐怕有些過分”。稍早前,多位銀行高管已經在喊冤,認為是記者朋友不了解情況,並列出了一些數據,證明自己吃的是草,擠的是奶。
不過,公眾顯然更認可這樣的數據:銀監會在2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去年商業銀行凈利潤為10412億元,相比2010年增長36.34%,銀行日均利潤高達28.5億元。另一組數據是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共實現凈利潤近7000億元,佔滬深兩市全部上市公司1.58萬億元凈利潤的四成以上。
如此讓人羨慕嫉妒恨的數據,主要來自銀行的息差收入,這也成為國內銀行被詬病的另一個原因,太沒技術含量了,祖國賞飯吃,隨便打三竿子就有棗吃。
銀行得罪了兩部分人,一部分是人數眾多的儲戶,吃了兩年負利率的虧,眼看著錢一天天貶值沒脾氣;一部分同樣是人數眾多的中小、小微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難度難於上蜀道。在實體經濟賺錢艱難的背景下,銀行旱澇保收,莊稼種在了鐵飯碗裏。在這種相對剝奪感的情緒支配下,銀行毫無疑問是眾矢之的。
其實,吃息差並不是一個難以啟齒的事情,壓低存款利率,相對提高貸款利率,如果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自然無可厚非。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吃息差還有一個貼身保鏢,那就是金融牌照的高度壟斷,導致市場上的微觀主體被迫接受銀行的存貸款利率,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特別是,中國直接融資市場太不怎麼樣,股市融資門檻太高,銀行主導了國內企業的融資。在這個意義上,就算國內銀行的息差跟國際平均水平相倣,也無法讓公眾相信,國內銀行是靠真本事吃飯的。
在現代經濟中,資本相對於勞動力是強勢的,因為資本總是稀缺的,勞動力相對是過剩的,所以掌握資本的一方在切分經濟蛋糕時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銀行掌握著資本,不管是在金融街還是華爾街,都是賺高額利潤的。也就是説,高利潤是銀行業的特點,至於是不是暴利,就看怎樣分析了。
在經濟學中,有實證分析和規範分析兩種研究方法,前者研究“是什麼”,後者研究“應該是什麼”。取前一種方法,銀行算不得暴利,無論是凈資産收益率,還是盈利增速,相比較實業並不是高得離譜,即使在實際情況中還有隱性利差一説,也不是主要的;但取後一種方法,銀行顯然就是暴利了,因為吃的是奶,吐的是草。高利潤的背後,是國家的政策保護和金融管制護航,是國家在國有銀行改制過程中投入的幾千億元國債以及承擔的上萬億元不良資産剝離,而這部分錢,最後實際上是向老百姓伸手,全民買單。窮的時候,由天下救濟,富的時候,獨善其身,這讓老百姓如何心平氣和,説暴利都已經是溫柔的了。
因此,銀行業應該正視公眾對於銀行暴利的不滿與指責,應該將重心放在如何贏得尊重,而不是淚奔著大唱“太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