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財經評論員 葉檀(資料圖)
銀行本應為實體經濟服務,近年來在某種程度上實體經濟疲軟,各方努力促其轉型,而銀行憑藉資金緊張大獲利市,頗有發“企業災難財”的味道。因此,與此前聲稱利潤高不同,全國“兩會”期間各大銀行高管開始集體哭窮。有羞恥心是好事,但不顧證據胡説八道則有失誠信。
3月12日,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所謂銀行“暴利”有些過分。他承認去年銀行系統利潤不錯,但認為是週期現象,而今年銀行業仍然面臨資本金不足的問題。應該説,總體而言,周小川的話比較折中,而一些銀行行長的話卻有強詞奪理之嫌。如果按照目前的金融模式,不僅實體企業生存艱難,連銀行的厚利也難以為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3月10日,在全國政協經濟組小組討論會上,銀行高管否認暴利,認為目前銀行業的高利潤主要得益於資産規模的擴張,其實總體資産回報率並不高。
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李若谷認為,“銀行每年新增貸款7萬億元,要按12.5%資本充足率,銀行一年的利潤才1萬億元,8000億元補充資本金,剩下的要有分紅、成本等,大頭都給政府拿走了!”而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表示,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利差水平大體是2.5%左右,在世界範圍來看,中國銀行的利差偏低。3月9日,在深發展的2011年業績發佈會上,深發展銀行董事長肖遂寧回應稱,“銀行業既非暴利,也非高利,目前銀行業資産收益率只有1%,而一般製造業這個指標能達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