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 此前媒體曾多次報道過的,飲料瓶螺旋部位出現霉變、生蟲的現象,普遍與這一工藝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
相比于瓶裝飲料螺紋瓶蓋本身設計所存在的二次污染隱患(詳見本報2月16日報道《飲料二次污染秘密:螺紋瓶蓋隱憂》),在飲料的生産、流通以及消費者習慣上,或許才是飲料安全更為脆弱的環節。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查,面對早已成為行業內普遍知曉“秘密”的螺紋瓶蓋隱患,生産企業並沒有強烈的動力致力於解決此問題,國際通用的製作標準已成為企業拒絕改變的最大藉口,擔心成本提高則是直接因素之一。
而當飲料走出工廠,沿著飲料的流通鏈,對於飲料可能的二次污染而言,它也只是剛剛開始出發,無論是在衛生監管,或者是廣告宣傳,以及消費者自身意識,都不足以設起一道“防線”來阻止二次污染的發生。
飲料生産線見聞
春節前夕,正是飲料行業最為緊張紅火的生産時期,本報記者前往以飲料成名的廣東三水,在一家著名飲料生産企業的車間,出現在本報記者眼前的,是工人們在生産線上繁忙工作的場景。
“春節前,所有家庭都在採購供節日使用的食品,飲料也不例外,我們工廠已經開始加班加點地生産,現在生産的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産品,我們也在幫一些這裡沒有設立工廠的飲料企業代加工産品。”該企業技術部一位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説。
走進車間大門,一個漏斗式的設備上堆放著大量空飲料瓶,這就是大多數飲料企業飲料生産的第一個環節——洗瓶。
飲料瓶在這裡經過熱水高溫清洗消毒後,就會正式進入生産線。這樣一條生産線1分鐘能夠灌裝350瓶飲料,不過這還不是最好的設備,目前最快的生産線1分鐘能夠完成600瓶的灌裝能力。
在上述人士的引導下,本報記者看到,經過消毒處理後的飲料瓶沿著傳送線進入一間隔離出來的飲料無菌灌裝室。透過玻璃,整個灌裝流程清晰可見。
安裝在設備上的20多個“灌注腔”同時插入已經就位的飲料瓶口,飲料被快速地灌注到瓶內,灌裝完成後快速地進入下一個工藝環節。當飲料瓶離開灌裝室時,一瓶封好蓋子的成品飲料已經完整地呈現在面前。
在整個機械生産線上,僅有十幾個工人在不同的工作區進行檢測,整個生産流程都在快速有序地進行當中。
在被問及此前已經有媒體報道過的飲料瓶口出現發黴物質的問題時,上述負責人認為,造成霉變的可能性有兩種,一種是飲料出廠後因為運輸和儲藏方式不規範,導致污染物進入瓶口處的螺旋位置,而另一種可能性,就是在灌裝過程中,因為飲料溢出並且沒有在灌裝後的瓶口清洗環節清洗乾淨,導致這一部位的殘留飲料霉變。
在這兩種可能之中,灌裝過程中的飲料溢出問題,則是飲料生産企業需要解決的重點。“在灌裝過程中,會有一定比例的飲料瓶存在飲料溢出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一個是因為快速灌裝過程中,‘灌注腔’在拔出後會帶出一定的液體。”該人士説。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跟目前的生産工藝直接相關。
“飲料瓶完成清洗後,為了保證果汁飲料的衛生安全,還需要有第二道保障,就是把溫度達到90攝氏度的果汁在這個封閉的空間中灌裝進瓶子當中。”該人士説。
在灌裝過程中,“灌注腔”已經佔到瓶內一定的空間,而為了保證果汁類飲料的無菌和消毒,飲料都是在高溫時進行灌裝的,如果空氣空留部分過大,瓶蓋擰緊後,再經過熱脹冷縮,瓶內的負壓就會導致飲料瓶的變形。因此,從美觀角度考慮,在灌注過程中飲料必須裝滿整瓶,這樣在拔出腔後,瓶內殘留空氣就會相對較少。
目前來説,灌裝過程中的溢出率無法統計,不過每個瓶子灌裝飲料後,下一個環節都要對瓶口進行沖水清洗。就是在放瓶蓋前,對瓶口進行噴水處理。
本報記者看到,當飲料灌裝完成後,盛滿液體的飲料瓶在傳輸帶上直接進入下一個工序,而這道工序的傳輸帶兩側有一段3厘米~5厘米噴水裝置,經過處理後的水從兩側的小孔噴射出來,對瓶口進行清洗。
這道工序的沖洗力度可以自由控制,不過一般來説水流不會太大,這也是考慮要防止沖水環節濺起太多的水花進入到飲料當中,不過,這樣的工藝流程也不可能保證飲料瓶螺旋部位的100%清潔。
“特別是含奶的飲料比較麻煩。因為奶製品的粘附力更強,粘附後想要沖洗掉難度比較大,因此容易出現螺旋部位存在飲料殘余,最終出現霉變的情況。”該人士説。
此前媒體曾多次報道過的,飲料瓶螺旋部位出現霉變、生蟲的現象,普遍與這一工藝有或多或少的關係。瓶口螺旋部位不密封,則是造成所有問題的根源。
標準難題與衛生監管
“對於飲料螺旋部位非密封,我們也知道存在安全隱患。”上述人士説。
不過,飲料行業畢竟目前採用的是國際通行的飲料包裝,而且在其他企業不進行改造的情況下,任何企業單獨做這樣的技術改造只會增加企業的成本,除了技術改造成本以外,近兩年石油價格的上漲帶動了塑料製品價格直線上升,飲料瓶材料價格當然也不例外,技術改造必然要增加原材料的使用。
“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考慮要在飲料外包裝上繼續降低成本,瓶身要更薄、瓶口的設計也要更矮,我們企業的所有飲料産品的瓶身今年也要這樣改。”上述人士説。
而另一位業內人士也坦言,瓶口螺旋部位不密封這已經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至少大的飲料和水企業都是連線生産的,簡單地説,就是包括瓶坯、瓶蓋都是在飲料加工的一套生産線上完成的,因此,這個問題對於大企業來説都很清楚的。但出於成本的考慮,沒有人願意對此進行改進。
本報記者查詢了《食品容器及包裝材料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成型品衛生標準》,但其中並沒有明確提出密封狀態應包括飲料包裝材料的哪些部分。
根據一次性餐具國家標準的界定,一次性餐具包括預期用餐或類似用途的器具,包括一次性使用的餐盒、盤、碟刀、叉、勺、筷子、碗、杯、罐、壺、吸管等。但是對於飲料瓶是否屬於或類比預期用餐或類似用途餐具,同樣沒有明確説明。
多位業內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認為,一次性餐具的國家標準肯定無法界定瓶裝飲料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生産和運輸過程中,飲料的密封性受到影響的可能性非常低,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在密封區域以外螺旋部位的安全性。
多項塑料製品國家相關標準起草人之一、輕工業塑料加工應用研究所陳家琪認為,在正式場合我們可以看到,飲用的瓶裝水都是要倒出來喝的。飲料螺旋部位不密封,確實是一個問題,不過,目前能不能解決、好不好解決還不好説。
“在國家的相關規定中,主要是檢測飲料漏不漏,也就是瓶蓋和瓶身的結合部位是否密封,並不會檢查螺紋這個地方。因為現在瓶子、瓶蓋和瓶口的標準是分離的,也就是説瓶蓋在現在的設計過程中是不密封的。當然從技術環節看,也是能夠做到密封的標準,只不過改造成本可能會很大。”陳家琪説。
從國際方面看,確實沒有要求飲料瓶的螺旋部位必須是密封的。這一點從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國際飲料巨頭全球統一飲料包裝設計就能夠清楚看到。
在他看來,這樣的密封技術確實也有一定的困難。現在瓶裝飲料使用的都是一次性的蓋子,一次性的蓋子在鎖扣部位都是有幾個縫隙,這樣就保證消費者能夠很容易地辨別出飲料瓶蓋是否被開啟過,正是因為這項條件,按照現在的技術如果要密封的話難度很高。
“如果解決不了一次性蓋子的問題,要解決螺旋部位密封的難度就更大了。”陳家琪説,在他看來,加大對公眾使用習慣的宣傳引導則是更為理想的解決方式。
但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經過無數直接對著瓶嘴喝飲料的廣告“狂轟濫炸”後,消費者的飲用習慣如何才能改正過來?
被廣告誤導的消費者
在北京朝陽區國貿附近的沃爾瑪超市,本報記者在飲料櫃臺隨機詢問了10位在此購買瓶裝飲料的消費者,有關飲料瓶口是否密封的問題。得到的答案均是飲料瓶口是密封的,而且可以直接對嘴飲用。
“瓶裝飲料打開瓶蓋後當然是可以直接飲用的,特別像我們這些有孩子的家庭,家裏都會定期採購一箱瓶裝水,外出時可以隨時攜帶給孩子喝。”帶著孩子購物的王女士正在飲料貨櫃邊為孩子買水。
而當被告知,礦泉水的螺旋部位並不密封,很容易攜帶細菌和污染物時,王女士表示難以理解。
“現在電視裏、室外廣告牌上,所有的飲料廣告基本都是打開瓶蓋直接對嘴飲用,我一直以為這樣是非常安全的,所以才給孩子喝。如果不能直接飲用,難道出門的時候要拿著自己的杯子,再買礦泉水倒進去嗎?如果這樣還不如直接用杯子接水喝呢。”王女士感慨道。
對於消費者來説,瓶裝飲料,特別是小瓶裝飲料以其外出攜帶便捷、方便飲用,而被消費者所青睞。在多位消費者看來,如果瓶裝飲料不能夠直接飲用的話,那麼設計成各種小瓶包裝的飲料和礦泉水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更是表示,在家裏基本沒有燒過開水,飲用瓶裝礦泉水已經成為他每日補充水分的主要方式,而且是開蓋後直接對嘴飲用。
所有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消費者,均難以理解廣告宣傳對飲用習慣的誤導。
作為一種心理效應,誤導性廣告則是借助與文字、圖案等知覺線索,讓人對特定對象産生錯誤的理解。利用誤導使消費者對産品産生不切實際的期望,造成了負面社會效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如發佈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佈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佈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