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月9日文章】題:2012年世界經濟不輕鬆(作者 該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 沃爾夫)
2012年,等待世界經濟的將是何種命運?我們先來看一下那些遭受重創的高收入國家。我們是否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它們將出現穩健的復蘇?還真沒有。歐元區危機的結局可能是演變成一場波及全球的災難。即便是美國的復蘇也可能十分脆弱。2007年之前那些事件留下的陰影消散得很緩慢。
12月份人們普遍預測,世界經濟前景黯淡。對於今年經濟增長的最新預測值也遠低於一年之前,對於歐元區來説尤為如此:人們預計該地區今年將陷入衰退。預計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經濟將有所萎縮,而法國和德國將實現可忽略不計的增長。英國的情況與歐元區這兩個最大的成員國差不多。今年,增長預期接近合理水平的國家只有日本和美國。根據12月份時的預測,美國經濟將增長2.1%,高於11月時預測的1.9%。
下面我們把上述增長預期放在大背景中去考量。七國集團中,2011年第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大幅高於危機前峰值水平的成員國唯有加拿大。美國和德國GDP略高於危機前的峰值水平,而法國則略低於危機前的峰值水平。英國、日本和意大利經濟仍遠遠低於其危機前的峰值水平。這算得上復蘇嗎?何種意義上的復蘇?
然而,在四家最重要的央行當中,即使是目前利率水平最高的歐洲央行(ECB),利率也僅為1%。這些央行的資産負債表也已急劇膨脹。此外,在2006年至2013年間,英國公共債務總額與GDP的比率將上升56%,日本將上升55%,美國將上升48%,法國將上升33%。為何力度如此之大的政策行為,帶來的效果卻如此有限呢?
在這個問題上,充滿意識形態衝突的論爭正大行其道。主流理論範式認為,起碼在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不銳減的情況下,金融危機是不可能發生的,而即便真的發生了,也沒有什麼關係。這種觀點認為,眼下拖累經濟的因素唯有結構性僵化和由政策導致的不確定性。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童話故事,它背後的理論將資本主義簡化成為戴著一層薄薄貨幣面紗的物物交換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