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抑制“突擊花錢”需要建立公共財政制度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4日 10: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又到了一些部門突擊花錢和社會大關注的時節,而今年更為突兀的是,最後兩個月全國財政需要突擊支出22660.4億元,這還不包括今年預計超收的14285億元財政收入,這兩項均創下新的記錄。

  這是一個不斷重復的老問題,在歐美各國陷入財政危機的背景下,中國的一些政府部門目前擁有如此多的財政支配額度,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但是,中國地方政府承受了巨大的債務壓力,而從教育到醫療等廣泛的民生領域,卻長期缺乏足夠的財政預算。這是難以讓人理解的,也是明顯不合理的。

  這種預算制度中具有明顯的技術問題,比如預算年度採用歷年制,即從公曆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而審批預算的人代會則是在3月初才召開。這種安排導致預算在審批前已被各部門私自小心地執行,製造了“前緩後急”的支出節奏;比如預算編制實行“基數預算”,即每年在上年預算基礎上增加一定的數額,這會鼓勵各部門花光預算結余,防止第二年預算減少,等等。

  我們認為,財政預算的問題在於相關制度,技術扭曲只是一種表現。根源在於預算編制仍需更加嚴謹,在預算準備、編制、執行與驗收各個環節,都需要公開和加大監管。這樣,制度安排才不會給財政部門與預算支出單位過大的權力,不會鼓勵編制預算時儘量提高上限為自由裁量留有空間,從而避免預算呈現強烈的部門利益色彩,減少擠壓更多財政資源,使得民生領域在總預算比例加大。

  中國缺乏公共財政的意識。在中國,幾乎所有的預算支出主體都會將預算資金看成是自己部門的金庫,而不是公共財政,因此絕不會是將多餘的錢歸還財政,或者節省財政支出。有相當多的案例表明,節省財政開支並不被單位歡迎。這與部門缺乏公共監督有關。而且,在政府預算方面,一些部門利益也表現突出,這阻礙了預算制度改革的步伐。

  顯而易見,這個年年被拿出來討論的問題並非是一個難題,而是一個選擇題。即是否有誠意和勇氣還原公共財政的意義,從技術上將財政預算精細化,接受人大有效的審查,並將財政預算和執行過程全都公之於眾,接受公眾監督。這不是什麼技術難題,因為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是這樣做的,中國沒有必要用這麼長時間尋找答案。

  當然,這不是財政一個部門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政文化需要變革。首先要從“投資性”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這樣就會將寶貴的財政資源更多地投入到公共領域而不是項目開發,這才是公共財政的本來面目。以目前每年中央財政收入超速增長看,中國稅負與藏富於民相背而馳。即使地方政府有過多的債務,也不是因為他收入過低,而是投資過多,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情。政府應該降低稅負並將財政用於公共支出,這才是政府存在的意義。

  此外,財政預算編制精確與實施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即部門領導不能隨意地在一年當中添加預算外的支出任務。領導拍腦袋工程是較為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隨意性就會額外增加預算的不確定性,衝擊預算制度的權威。如何恰當地花錢在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教育、醫療需要更多財政投入,養老制度存在巨大挑戰等背景下,如此預算突擊消費實在不應該,這可看作一種瀆職,只有讓這些部門認識到財政資金是國民的而不是部門的,才會有改革的希望。

熱詞:

  • 公共財政
  • 財政制度
  • 公共支出
  • 預算制度
  • 服務型
  • 財政預算
  • 提高上限
  • 公共領域
  • 醫療需要
  • 預算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