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就在“地溝油”人人喊打之際,另一種問題油——“潲水油”也浮出水面。重慶九龍坡區近期破獲的“潲水油”大案表明,不法商家把喂牲口的“潲水”提煉成食用油,除了骯髒不堪外,還面臨和“地溝油”一樣的檢測難題——其多項指標竟可達到或接近食用油相關檢測標準。
潲水變食油 居然能“合格”?
“潲水油”是從俗稱“潲水”的餐廚廢棄物中提煉而成的。前不久,重慶九龍坡區警方聯合行政執法部門,摧毀了一橫跨重慶、四川、雲南、河南、湖南、貴州多省份的“潲水油”産銷鏈,其産量足以危害2600多個家庭一整年。
記者發現,這種油從潲水桶到餐桌,只需經過收集、粗煉、中轉、精煉、銷售五個環節。
以不法商家曹先合為例,他從2009年開始經營“潲水油”,從重慶大學城等地的食堂、餐館大量收集潲水,先後在重慶沙坪壩區和九龍坡區開設地下“潲水油”作坊。辦案人員説,潲水在作坊裏經過熬煮,較重的殘渣會沉底,鍋中的油質經過抽取,就變成了“潲水毛油”,賣給下家。
中轉環節以商人徐科為代表。從2005年開始,他從重慶等地收購“潲水毛油”,銷往外省從中牟利。
精煉環節一般在專業煉油廠,例如重慶永川“冠南豐碩油脂加工廠”,用專業設備對毛油進行多道工藝處理,製成成品“潲水油”,銷給當地一些糧油食品公司。糧油食品公司則以“調和油”名義銷往農貿市場。
出人意料的是,這種“潲水油”在某種意義上居然是“合格”油。辦案人員告訴記者,和“地溝油”一樣,“潲水油”也面臨檢測難問題。目前食用油檢測標準主要包括酸價、過氧化值、溶劑殘留量等幾項,而“潲水油”竟然能達到或接近這一標準。
作坊裏骯髒不堪
餐桌上難辨真偽
“合格”的“潲水油”到底是否衛生?一位“潲水油”製作窩點附近的居民説:“都曉得它很臟,但你絕對想不到它‘恁個’臟!”
記者在九龍坡區警方端掉的一個“潲水毛油”製作窩點看見,作坊是廢棄養豬場改成的,砌有多個巨型水泥池,大的面積近10平方米,專門盛放用於煉油的殘羹剩飯,花花綠綠,明顯腐敗霉爛。
這樣煉出來的油為何能“合格”?九龍坡區辦案人員説,不法商家能自行檢測酸價、過氧化值、溶劑殘留量等指標,通過脫膠、脫酸、脫色、脫臭等多道工藝,美化産品的氣味和口感,在餐桌上難辨真偽。
辦案民警表示,在懲處依據上,目前尚無明文規定“潲水油”是有毒有害食品。
暴利百倍催生污油
檢測標準亟待完善
不法商家之所以挖空心思炮製“潲水油”,原因在於其高達百倍的暴利。
案件顯示,從食堂、餐館回收潲水的價格很低廉,有時只是象徵性給點錢,而煉出“潲水毛油”就能賣到約3000元/噸,扣除燃料、場地、人工成本後,暴利可達百倍。中間商購進“潲水毛油”後,以每噸約5000元的價格賣出,每噸又能賺上一兩千元。
下級煉油商的利潤空間也很大。案情顯示,煉油商每購進一噸“潲水毛油”,大約能煉出0.7至0.8噸成品“潲水油”,售價可達每噸八九千元,變身成農貿市場的散裝“食用油”後,零售價可達每噸近萬元。
巨大的利益驅動,讓“潲水”回收利用的正規渠道受阻。不法商家煉出“潲水油”後,喂牲口顯然不划算,如果作為工業用途銷售,價格也僅為每噸四五千元,比食用油的售價低很多,所以“寧給人吃,不給豬吃”。
要想制止“潲水油”回流餐桌,還應從餐廚垃圾的收集和處置入手。目前,九龍坡區正在探索餐廚垃圾“協議收運管理制”,對餐廚企業的垃圾簽約收集,用專門車輛運送,統一中轉,以切斷“潲水油”的源頭。(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