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市場化推進是擴大內需的關鍵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17: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 羅宇凡)23日,在此間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青年經濟學者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表示,要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內需不足的結構性問題,加快市場化推進和改革是關鍵。

  蔡洪濱在論壇的主題演講中分析指出,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結構性問題就是對外依存度過高,內需不足;在內需中,又存在投資比例偏高,消費比例偏低的問題,因此,內需不足又表現為內部消費需求不足。

  一般認為中國內部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有消費能力的人沒有消費意願,而有消費意願的卻沒有消費能力,這其中既有居民收入偏低、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的原因,也有收入差距過大等因素的影響。對此,蔡洪濱表示,這些看法只關注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總量問題,除此之外,造成中國內部消費需求不足的結構性原因其實在於需求和供給的不匹配。

  事實上,目前中國的潛在需求很大,一方面奢侈品消費、海外購物、收藏品市場火熱以及流動性充裕等等因素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目前中國市場存在着巨大的內需空間。但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對於中國市場的開拓和滿足能力卻十分的有限。

  “為什麼一方面我們成為最大的出口國,而同時又有巨大的潛在需求沒有滿足?為什麼在國際市場的容量有限,很多出口行業面臨産能過剩的同時,本國企業挖掘本國市場的積極性卻不高?”蔡洪濱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中國國內市場環境不夠健全完善,企業在本土開拓市場的難度大於出口。

  “做外貿的企業拿到海外訂單只專注於生産就夠了,而內貿企業不僅要顧及生産,更要在營銷、打開國內市場上付出巨大的成本和努力,我國市場的一體化程度低於國際化程度,內貿比外貿難做。”蔡洪濱説,商業環境不完善導致國內市場的交易成本更高;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加大了中國企業打開國內市場的門檻;市場分割造成的區域間物流、營銷等成本的增加等等因素,使得中國企業開拓國內市場的積極性不高,也使得國內大量潛在需求得不到滿足,進而導致內需不足。

  蔡洪濱建議,內需擴張長效機制的建立既要激發釋放居民消費意願,更需要充分調動本土企業開拓本國市場的積極性,要使內貿比外貿容易做。“‘十二五’期間的改革重點,在於深化體制改革以改善企業經營環境,進一步推動市場化改革以構建國內統一的産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降低地區貿易的成本推動市場一體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