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7月11日,由財政部代發的今年首批地方政府債險遇“滑鐵盧”。其中,3年期債的實際發行認購倍數僅為0.96,最終中標利率高達3.93%,5年期債認購倍數也只有1.05倍。
有經濟學家分析,此次地方國債的流標反映了機構投資者對目前資金面趨緊的判斷以及對地方政府財務有繼續惡化趨勢的擔憂,但地方債尚無真正的違約風險。
昨日(7月18日),這兩隻地方債券在上交所掛牌交易,但上市首日即出現“零成交”的尷尬局面。
地方債發行遇冷
為增加吸引力,原定於6月27日開閘的今年首批地方政府債券推遲至央行加息後的7月11日發行。不過,計劃發行的250億元3年期債實際投標量和發行量只有239.4億元,未能招滿,最終中標利率甚至高於5年期3.84%的招標結果。同時,5年期債的認購倍數也僅有1.05倍。
此前,由於市場資金面吃緊,已有多期國債出現流標,但財政部代發地方政府債實際發行額低於計劃發行額的情況還是首次出現。
地方債為何沒能激發投資者的熱情?利可投資研究部債券分析師許民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目前銀行間市場資金面仍舊緊張,流動性寬裕的基礎不牢固;其二,近期境內外對中國地方債務風險的關注度非常高,這無疑對投資者的信心有一定負面影響。”
知名經濟學家、廣東金融學院代院長陸磊告訴記者,流標原因除了與流動性緊張有關,也暗示通脹背景下市場仍有加息預期,而收益率既低且固定的地方債顯然無法抵禦這種利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