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理財一週報記者/蔣穎博
一場微博激辯,將被稱為“雞肋”的公募基金倉位監測推上了暴風口。爭執雙方各執一詞。
甲稱,由於“數據不準,對外公佈將誤導投資者”,所以將停止對外發佈基金倉位測算報告。乙反駁,“用包括倉位分析在內的各種手段去分析基金,對投資仍有重要參考意義,且投資者有需求。”
論戰雙方都互有支持者。其實,從爭辯的本身來看並沒有什麼錯,所站立場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究竟基金倉位監測有沒有用?一位曾經在資本市場叱吒風雲的操盤老手坦承,絕大多數研究機構的預測和判斷是完全錯誤,根本就無法成為投資者參照的對象。
在第三方基金評級機構口中,公募基金倉位監測被認為是研究公募基金的投資行為,雖然不可能100%準確,但研究倉位有助於投資者分辨方向。
其實,每家機構的倉位監測模型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説法,哪怕是號稱率先使用“第四代測算模型”的某研究所所長也不肯透露自己的算法,而從筆者的了解情況來看,絕大部分的基金經理,目前最認可的是中信證券的基金倉位監測報告,但中信證券只發給機構,很少將報告公開。
有一種説法,如果大盤漲停或跌停,那麼基金倉位的測算準確率是最高的。但,類似行情的出現是可遇不可求的。
依筆者看,目前基金倉位最準的時候就是基金公司每季度公佈季報之時,無論是基金倉位還是十大重倉股,都一覽無余,特別是基金公司公佈年報時期,基金公司將公佈當年的所有持股明細。
遺憾的是,這些最能體現真實情況的數據,往往都是延後兩個月才發佈的,特別是能看到所有持股明細的基金公司年報,要時隔三個月後才能見到真面目。
儘管公募基金是目前中國金融業中信息最透明的子行業,但與國外每個月就公佈一次倉位和持股明細的公募基金相比,仍然有所欠缺。筆者衷心希望基金行業能夠更透明更開放。